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质疑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吴艳玲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文章就钟来茵先生在《〈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一文中列举的六条证据,一一提出质疑,认定《锦瑟》为“玉溪生诗集序”说没有说服力。
    关键词 李商隐;锦瑟;诗集序;证据;疑点
     近读钟来茵先生《〈锦瑟〉非音乐诗而是〈玉溪生诗集序〉》一文,颇受启发,该文列举了六条证据,对梁枢等人主张的“音乐诗”说提出批评,论定《锦瑟》乃李商隐晚年自编诗集后所作的诗集序,探赜索隐,发煌幽缈,有助于人们对此诗的深化理解。然而,仔细研读之下,亦觉行带疑雾,字见疑云。
     钟文第一个证据是“《锦瑟》是李义山晚年编定《玉溪生诗集》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诗人把它编在集前,犹如今之序文,故说‘诗集序’”。据正史记载,《玉溪生诗集》有三卷。这是以义山亲手编定的为底本的。义山生前,先后编定《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及《玉溪生诗集》。宋版本《玉溪生诗集》以《锦瑟》为首。……古今专家学者皆认为《锦瑟》为义山晚年所作,被义山置于集首,证实《锦瑟》是诗集序”。这段论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载:“李商隐《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又《赋》一卷,《文》一卷。”据《辞海》“樊南文集”条:“原有《樊南甲集》二十卷,《乙集》二十卷,又《赋》一卷,久佚。只有影印旧抄本《李义山文集》五卷,亦出后人裒辑。”何焯《义门读书记》亦明言:“义山诗三卷,出于后人掇拾,非自定。”显然,宋以来流行之李商隐诗集均出后人编定,而非李商隐自制。因此,所谓李商隐“亲手编定”《玉溪生诗集》,将《锦瑟》一诗“编在集前”,以为“诗集序”云云,均出臆测。二、《辞源》(修订本)“序跋”条明谓“古时序多列于书末”,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附录亦言,“古时序往往列于书后”。特别是自序,唐以前很少发现有置于书前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文心雕龙·序志》、《江文通集·自序》等等。与李商隐同时而略早的白居易有诗《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即为一篇诗集序,它并非置于集首,而是放在书尾。因此,钟文认定《锦瑟》是李商隐“编在集前”的“诗集序”是缺乏根据的。
     钟文的第二个论据:诗集序是诗人对一生创作所作的回顾、总结,从而引起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的,因而《锦瑟》必然要涉及创作。其中“蓝田日暖玉生烟”句,几乎是前人讲创作的现成句子: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钟文以此段与宋代严羽所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两相比较,有相通之处,钟文遂认为李商隐的借用“岂是偶然的巧合?”此段论述开端言:“诗集序是诗人对一生创作所作的回顾、总结,……,因而《锦瑟》必然要涉及创作”,这几句议论省略了一个大前提,即“《锦瑟》是一篇诗集序”,而钟文全篇的论点是“《锦瑟》是一篇诗集序”,这就犯了“前提虚假”的错误,此可疑点一。可疑点二,钟文紧接着比较两段论创作的句子,认定“蓝田日暖玉生烟”句也是论创作的。“蓝田日暖”句可以理解为:众多的情事,众多的人事,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朦胧缥缈,可望而不可及。原句论创作,借用之后依然如此吗?这也过于武断。可疑点第三,钟文在这段论述中又暗含着这样一个推理:“诗集序必然要论创作,《锦瑟》中有论创作的句子,因而《锦瑟》即是诗集序”,这明显是不对的。综合这三点来看,也存在“循环论证”的错误。问题的要害在于:诗集序固然要对一生创作作回顾、总结,但反过来,对一生创作作回顾、总结的不一定就是诗集序。
     钟文的第三个证据:明末王彦泓《疑云集》有《集年来所作艳体诗得二百五十余首录成一册赋此题之》一诗:
    清狂不让玉溪先,读曲如弹锦瑟前。
    杨柳丝多难见性,鸳鸯梦暖已登仙。
    情根我亦蚕缠紧,诗骨谁真玉琢圆。
    昨夜星辰看不定,画堂东畔欲摇鞭。
     钟文拿此诗与《锦瑟》相比照,认为“全诗是模仿李义山的,他也看到了义山以《锦瑟》作序,故首联即以‘如弹锦瑟前’作比。‘读曲’,本为乐府诗,王次回比自己的艳诗,颇妥帖。颔联‘杨柳’、‘鸳鸯’,均借义山诗中的常用词比自己的艳诗所反映的艳情生活。腰联意为自己为情根紧缠,专写艳诗,欲与义山比一高下。结联化用义山《无题》及晏小山之‘客鞭摇柳正多才’句,写艳情。此首诗与《锦瑟》同属诗集序,极为明显。王次回常往返于金坛、松江之间,又常经过江南刻书中心苏州;他家曾祖、祖父、父亲均是名宦兼学者,家富藏书;他一定看到宋本义山集,这是无疑。”但是,从李商隐到王彦泓已过去近千年,王彦泓如何“也看到了义山以《锦瑟》作序”?即使王彦泓“一定看到宋本义山集”,又能说明什么呢?艳体诗的晚辈对艳体诗的开山祖师在推崇之余,来几首“亦步亦趋”的模仿之作,本不奇怪,但王作为诗集序,就能推知原作一定是诗集序吗?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绍兴纹理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