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全国高校中文系现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存在违背学术逻辑、无视文学存在、遗留文史空白等危及学科根基的学术盲点。只有客观对待各时间段中的所有文学事实,才能编撰出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信史。 关键词 文学史;学术盲点;学科根基;重撰;信史 文学史必须面对文学的客观现实,这是任何一个治文学史者都不会否认的,因为这毕竟事关文学史的学科根基。中国大陆高校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或二而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学科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似乎从来就不曾有人怀疑过。但我们平心而论,从公认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到当前正适用于全国各高校中文系的众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难道都切实面对了现代(“五四”以后)、当代(1949年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客观现实吗?实事求是地讲,是存在问题的,这里所说的“问题”,不仅涉及面广,有的还牵涉到该学科的根基能否成立。但令人不得其解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这些问题,要么根本不入“法眼”,要么看到了也视而不见,采取“鸵鸟主义”。所以,将此称之为“学术盲点”。 “新世纪”、“新千年”又已过去几年了!在今天,我以为,我们的高校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也应当“与时俱进”,到了矫正视力,消除盲点的时候了! 盲点何在,如何消除?以下分点简述略论之,以期抛砖引玉。 违背学术逻辑、危及学科根基 作为高校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在有的高校当作两门课来开(本科专业),有的当作一门课来开(多为专科专业);有的教材分“现代”、“当代”两套来编,有的“现代”、“当代”编成一套。但所有这些教材,都无例外地存在违背学术逻辑、危及学科根基的矛盾性。从最早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延续发展半个多世纪至今,高校中文系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只以现代白话文学入史,而拒绝同时间段里(“五四”至1949年)创作的任何传统形式文学(文言小说、散文、文论、旧体诗词、传统戏曲文学等形式)入史的。但是,作为号称“继承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中国当代文学,却出现了明显违背学术逻辑的情况:至今通用的任何一部中国大陆高校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都把旧体诗词和传统戏曲(昆曲《十五贯》等)入了史!显然这是不科学的,这样的高校中文系专业基础课教材,其学科根基显然是经不起质疑的。如果本着客观与公正,遵循学术自身的必然逻辑,“中国当代文学史”都可以将旧体诗词和传统戏曲形式的作品入史,那时间在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更可以也应该将上述二者入史了!因为在“现代”, 客观存在比“当代”更多的旧体诗词和传统戏曲文学的名家名作。更进一层来看,如果旧体诗词和传统戏曲可以入“中国当代文学史”,那同是传统形式文学的文言小说、文言散文(含文论)在现当代的时间段里,也都很有些名家名作,为何就不可以入史呢!再具体到一种形式,比如戏曲,既然昆曲(如《十五贯》)可以入史,那京剧呢(以梅兰芳等大师表演剧目为代表的京剧文学)?评剧呢(以新凤霞等名家表演剧目为代表的评剧文学)?越剧呢(以王文娟等名家表演的剧目为代表的越剧文学)?豫剧呢(以常香玉等名家表演的剧目为代表的豫剧文学)?粤剧呢(以红线女等名家表演的剧目为代表的粤剧文学)?上述哪一个大剧种在现当代的时间段里不都是名家辈出、名作纷呈,怎么就入不得史呢?由此可见,半个多世纪以来,通用于高校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从学术自身的必然逻辑而言,确实存在矛盾性和学术盲点,其学科根基是大可质疑的。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