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摘自《学校在窗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黄武雄 参加讨论

    学校该做的两件事
    ……我所以会从人存在于这世界的原始旨趣:“维生、互动(或称联结)与创造”出发,来探讨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是因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像五育的教育观点,看起来是中立的,但本质上还是外加的标准。例如德育,当教育者把人格教育当作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那么他便必须去找一套“好”的人格标准,复制在孩子身上。
    如果要以孩子作为主体,让他获取最大的内在发展,我们只能回到他活在这世界的原始旨趣,去探讨如何让他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例如每一个人天生都有创造的旨趣,教育者的工作便在于如何让他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他融入人类的创造文明,从这里去发展他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欲望。
    同样,因为每一个人天生都有与世界互动、与世界联结的旨趣,例如每一个人都天生好奇,都天生想要找寻朋友,这便是要与世界联结的原始旨趣。教育者也在于协助孩子拓展经验,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毫无疑问,一个了解自己在世界所处位置的人,便拥有成熟的知性与人格。
    当然,维生也同等重要,一个人如果无法维生,他的日子会过得非常辛苦,他的生命会被生活折磨殆尽。有时他的创造活动或反而旺盛,但更多时候他的创造活动会因三餐不继而被迫停顿,他与世界的联结亦会被扭曲。教育者固然要协助孩子培养维生的能力,但一个通过与世界密集互动,与世界真正联结,主体经验广大厚实,善于思辨,善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人,维生对他不致构成困难。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人,只须在他接受学校教育的后期,提供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他便得以掌握维生的能力。
    我要说的是,学校教育不应像今日学校的现状一样,纯为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出路服务,以致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背叛了学校教育的宗旨。
    在“维生、互动、创造”三项关于人的原始旨趣中,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留下来的便只有互动一项。所以我主张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
    打开人的经验
    发展抽象能力
    而做这两件事,是基于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有与世界联结的原始旨趣,借这两件事充分发展孩子与世界真正联结的能力。从这种与世界互动的能力出发,孩子自然会发展出他的维生能力,也会延伸出丰沛的创造能力。
    为什么我会挑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与发展人的抽象能力,作为学校教育该做而且只该做的工作?
    未受教育的人,虽然对周边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但他的经验世界狭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这使得他的内心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知识不过是人的经验,并非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如果把知识大体分成三个主要领域:人文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文学是作者对人世所深刻体会的经验与其相关的研究,只是每个作者所采用的形式不同,所用的手法独特。社会科学是人组织社会、经营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自然科学则为人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所留下的经验。
    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可是绝大多数长年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心智并不见得成熟,为什么?从众多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看到两个通病:
    套公式与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
    病因如下:学校里教的知识,是将人类千万年累积下来缤纷庞杂的经验,经过编辑整理,而加以抽象化、普遍化、分类化、标准化的所谓人类经验精华。这套经验精华是一整套有系统的套装知识。由于经过经验化、普遍化的处理,套装知识的内容,看不到个人特殊经验的痕迹,看不到众多的例子与故事。没有个人的特殊经验,没有众多的例子与故事,学习者不易拿自己的生活经验、拿自己的思维经验,与所学习的内容相互印证,学习者不易融入套装知识底层的那些真实的人类经验。
    原来,套装知识是要借抽象来撷取世界的普遍性,让人掌握世界的普遍性,并以此放回真实世界,去印证真实的特殊经验,去了解真实的、看得见摸得到的具体现象。但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经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也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现象之间、那些普遍经验与特殊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
    ……
    如果学校教育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那么学校教育便完成了它的功业。
    (选自黄武雄《学校在窗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随看随想】 
    文章节选自黄武雄《学校在窗外》篇二《通往普遍世界之云梯》之一《学校该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题目为编者所拟。
    作者认为,人的原始旨趣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而这三项之中,“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留下来的便只有互动一项”。循此,作者提出学校教育的目标和“该做的事”。文章的观点,以及这一观点的视角和基点,是独特的,或许也是深刻的。
    黄武雄(1943—),台湾新竹人,数学家,专业几何学;社区大学的创办人和教改的先驱者。有《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等教育著述。(任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