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几位唐诗研究的著名学者都认为孟浩然是在开元十六年年底赴京,开元十七年春举进士不第,又在岁暮返乡,《赴命途中逢雪》一诗即写于此次赴京途中。本文从时俗、实例、情理、科举程序规则诸方面阐明此诗并非写于开元十六年赴考途中,而是作于开元十一年冬,即应张说之荐而赴京途中。 关键词 孟浩然 科举 进士 孟浩然是盛唐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诗人。由于他“名不继于选部”,“未禄于代”,所以记述他生平事迹的史料极为简略。《旧唐书·文苑传》:“孟浩然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所记仅隐鹿门、游京师、为从事三事而已。但近时期来,有关孟浩然生平的研究成果显著,尤其是他的入京时、次问题,更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陈贻焮先生的《孟浩然事迹考辨》,李景白先生的《孟浩然诗集校注》前言,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一书中陈铁民写的《孟浩然笺证》等,都认为孟浩然入京只有一次,时间是开元十六年底赴京,举进士不第,开元十七年岁暮返乡。他们一是据《旧唐书》,另一重要证据就是孟诗《赴命途中逢雪》。全诗是:“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从诗中描写看,确是一幅凄凉的深冬景象,作者还明白说是岁暮,故此诗应写在十二月下旬,至早在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这样,是否就可断定是开元十六年底赴京赶考途中所作呢?本人认为是不妥当的。到这个时候还跋涉在赴京途中,于情于理及当时社会习俗背景皆不合。 (一)首先与时俗不合。唐代科举常科主要有明经、进士,士子们尤重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致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至玄宗,士子殷盛,每年应举者常不减千余人,而录取者仅二十名左右,竞争非常激烈。加之,唐代科举试卷是不糊名的,进士科的去取除了依据答卷的文词优劣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举子平日作品和声誉,故奔竞之风大盛。举子们为博一第,除了要饱览诗书,属文联句外,还要花很大的精力,从事一些闱外的活动。诸如行卷、温卷、干谒名公、“求知己”、参加文人诗酒之会等。尽管“唐代进士一般在正月考试,二月放榜,“而乡贡每年就道,则多在秋初,此不徒以道里遥远,跋涉需时。盖不早至长安,必无暇从事‘求知己’与‘温卷’也”。正如当时俗谚所云:“槐花黄,举子忙。”无非就是忙于拔解、入贡、撰卷、行卷、“求知己”。而孟浩然却迟迟不出,临近考期还困扰在大荒无人烟的雪野途中。难道他“不识时务”,不需“造请权要”,打通“关节”,营造誉望吗?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