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诗与散文同时诞生,但韵文的出现却远远后于散文。虽然商代已出现同字(音)相协的“前押韵”形式,但同韵相协这种真正的押韵形式乃萌芽于商周之际,而成熟于西周中晚期,与叠音构词、双声叠韵构词等其他声韵复叠形式大致同时发生。至此,汉语诗歌完成了从原始艺术向早期古典艺术的转变,中国第一种古典诗体—四言体也就成熟于此时。这是文学本体意识觉醒的开始,也是真正文学创作萌芽的标志,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韵文“成熟度”的认识,反过来为鉴别上古诗文真伪以及铜器铭文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另一种标准。 在汉语诗律形成过程中,有两种因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押韵的出现(意味着韵文的诞生);一是四声(平仄)的认定及其调配运用。后者(关键人物是南齐永明时代的沈约等)由于被中国文学史、音韵学史、诗歌史大书特书所以广为人知,但前者却鲜见有人提及。这大概和学术界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有关:在中国,押韵是“与诗俱来”、古已有之的现象,毋庸深究,亦无法深究。殊不知,这是个极大的误解。 一、诗歌、韵文与散文的关系 在诗歌、韵文与散文的关系中,古代中国学者较多致力于韵文与散文的区别(如所谓“有韵为诗,无韵为文”“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之类),或韵的效用和流变(如陈第《毛诗古音考》、顾炎武《音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王国维《说周颂》等所论),古人用韵方式与古韵分部(如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等人的专著)以及何者谓“韵”(阮元《文韵说》)等等的研究,而似乎未留意到韵文何时诞生及其与散文发生之孰先孰后问题。直到“五四”以后,从西方汲取新知的文艺学家们才关注及此。不过.他们几乎都众口一词地认定:汉语诗歌自始即有韵.而诗或者说韵文的产生比散文要早。 梁启超说:“歌谣既为韵文中最早产生者.则其起源自当甚古。质而言之.远在有史以前.半开化时代.一切文学美术作品没有.歌谣便己先有。”① 陈钟凡说:世界各国文学演进之历程.莫不始于讴谣;进为诗歌.后有散文。中国古籍所传葛天氏之八阙(《吕氏春秋·大乐篇》)、伊耆氏之《蜡辞》(《礼记·郊特牲》)及古孝子《断竹之歌》(《吴越春秋》)、尧时《击壤之颂》、《帝王世纪》).其名目虽存.而遗文逸句.莫能尽识;虽真伪无从臆测.要皆为尚世之讴谣.可以断言。“②按.可见在此`“讴谣诗歌”乃韵文的同义语。 较早对此详加析论者是闻一多先生。他在1939年撰写的《诗与歌》(计划中的《中国上古文学史讲稿》之一章)中这样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诗之产生本在有文字以前.当时专凭记忆以口耳相传。诗之有韵及整齐的句法.不都是为着便于记诵吗?所以诗有时又称诵。这样说来.最古的诗实相当于后世的歌诀.如《百家姓》、《四言杂字》之类。……无文字时专凭记忆.文字产生以后.则用文字记载以代记忆.故记忆之记又孳乳为记载之记。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古时几乎一切文字记载皆曰志。……一切记载既皆谓之志.而韵文产生又必早于散文.那么最初的志(记载)就没有不是诗(韵语)的了。”③ 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也开宗明义便说:“诗歌起源之早.是出于一般人想象之外的.有些人以为先有散文.后有韵文.这是最靠不住的说法。……韵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的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义的。”④另外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着重指出:“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⑤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