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网络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欧阳友权 参加讨论

     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现象”,已经改变了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网络文学研究也日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在一些学术前沿话题上遭遇到了学院派的思维阻击。
     1、网络文学的本体定位。
     首先要面对的是“有没有网络文学”、“什么是网络文学”问题。有人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文学载体,它无从改变文学原有的文化身份和审美本性,时下的所谓网络文学应该是“网络上的文学”,仅仅依从“第四媒体”还不足以使稚嫩和粗糙的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但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别具风景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以开放、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去看待网络文学。对什么是网络文学,可从三个层面去理解:(1)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种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区别;(2)网络文学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3)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网民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网络就不能生存,这样的作品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因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民间,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网络写手不是要当作家,他们只在于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传统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文学钟情族无法参与其中。现在他们可以了,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是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一个突破,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2、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
     网络写作带来文学方式的诸多变异,如作家身份网民化、创作方式交互化、文本载体数字化、传播方式迅捷化、阅读方式点击化等等,由此带来了文本形态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像体验的改变等。以致有人说: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是“网络为王”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
     在深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主要还在于它采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表达方式,悄然改换着文学的诗性。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举、视听并陈、音画两全、彼此融通已成为互联网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数字化的视像文化正改写书写印刷文学的审美成规,导致原初语言能指与所指关系的遮蔽与中断,文字诗意的精神之美也被图像叙事所取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多媒体作品解构了书写文学的体验化魅力,却强化了图像感觉,发展了感官审美。这样的作品不再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和“艺术里的精神”(瓦西里·康定斯基),不再崇尚“余味曲包,深文隐蔚”(刘勰)、“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和“澄怀味象”(宗炳)、“境生于象外”(刘禹锡)等艺术体验和审美深度,语言艺术审美体验的隽永性、想像性和彼岸性被转化为身体感觉、知识经验和日常生活,艺术欣赏完全变成了感官满足和视像消费,文学的诗性特质和文人的诗意情怀被电子“仿像”(Simmulacrum)的视觉冲击和欲望张扬所挤压。这种读图文化的视听感觉带来的不是思想反思与理性批判,而是世俗化生活吁求的消费与生产。数字技术诱发的读图转向是人类文化认知的改变,是人类心灵对美感的重新建构,但这会不会带来人类思维深邃性的弱化和社会批判能力的淡化?
     3、网络文学审美导向。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网络文学的生长空间,然而,当网络文学的媒介更新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休闲娱乐消解审美意义的时候,它得到将不是艺术的尊重,而是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失和历史合理性的悬置。于是,给这一快速发展的文学样态以学理关注和建设性审美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首先是需要坚守文学的原点承诺。文学的逻各斯原点是表征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以艺术方式为人类打造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网络文学既然是“文学”,就应该承接这一艺术原点,履行这一审美承诺。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多是在工具媒介的层面上体现其技术的含量,未能在理解世界的方式上达成审美创造,这正是数码技术难以表征艺术审美、电子媒体未能承载文学本性的重要原因。技术霸权下的文学怎样出场以证明自己仍将是一种审美的存在而不仅仅是技术的结果,以及如何避免技术对文学审美的遮蔽,不仅仅是一个技艺、工具或艺术形式问题,而是一个艺术审美、文学本性的原点赓续问题。
     其次是重视“新民间文学”的审美提升。网络文学以平民姿态开启了一个“新民间文学”时代,但充斥网络空间的凡俗话语如何历经审美的疏瀹实现艺术质素的净朗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将关涉网络文学的价值定位和艺术品格。一种文学仅凭媒介优势和凡俗模式并不能为它赢得艺术地位,如果没有艺术品格的价值赋予,网络民主和传输神话带给文学的或许只有艺术衰退和文化浮躁。互联网在向话语多元性敞开界限的同时,还应该为艺术独创性留出地盘,这样的民间凡俗话语才不仅仅是在场境遇的自由言说,还能够让文学回到生命的当下状态去艺术地把握永恒。
     还要注意探寻电子文本的艺术创新。在技术媒介层面上应该尽可能多地利用电子数码技术优势,增加网上写作的多媒体表达和超文本链接。在表现技巧层面上,网络写作还需从网络叙事、电子语言、链接修辞等方面探寻艺术创新以延伸网络艺术感官。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好网络时代的文学“通变”问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当网络文学、电脑艺术猝不及防竖立起自己界碑的时候,需要把握两条底线:一方面坚信,互联网对文学的全方位覆盖不应成为科技对人文的颠覆,或技术对艺术的侵占,而仍然需要坚守网络文学的人文本位和审美本性;另一方面又要承认,网络时代的文学在创作手段、存在方式、功能模式、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已发生了诸多变异,因而文学的观念形态也必须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理论视点和学理模式等总体构架上,由观念更新推进理论创新。
     4、网络文学的研究立场。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文学自身和人对文学的观念的双重转型,我们所要做的是对网络环境下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做更为充分的理论思考,为网络文学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学理平台。当前的网络文学研究尚缺少内质性和前瞻性思考,主要表现为:(1)技术研究而不是艺术审美性研究;(2)载体形式研究,而不是价值本体研究;(3)异同比较研究而不是把它当作独立存在的艺术形态做学理性研究;(4)作大众文化的转向研究而不是从存在论上进行意义考量,没有从人与网络虚拟现实关系变迁的维度,去考辨在这种技术操作、资本运作的背后,是什么样的交往方式、生存方式造成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
     面对数字化技术大树上生长的网络文学,研究者必然要碰到两个难题:一是阐释框架的非预设性,即没有既定的理论范式可供效仿和参照;二是研究对象的非预成性,小荷初露的网络文学前景如何,尚难定格其文化表情。这时候,研究者需要奉行的研究原则应该是:其一,建设性学术立场而不是评判性研究态度;其二,基础学理的致思维度而不是技术分析模式。前者可以使我们绕开对网络文学和数字文化“好坏优劣”的简单评判而将其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后者则可以将多姿多彩的网络文学现象作为丰厚的人文学术资源,以此探究建构一种网络文学基础理论的必要与可能。
    原载:《文艺报》2004年9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