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艺批评应有独立审美判断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钟合 参加讨论

    在日前由北京市文联、《文艺报》、《文艺研究》联合举办的2007年北京文艺论坛上,与会的有关学者提出必须正视当下文艺批评正遭遇的诸多瓶颈。他们认为,当市场经济法则把一些文艺作品变成一般商品出售,当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运用各种手段迎合大众的趣味,批评唯有怀有强烈的现实批评性,坚守自己对文学艺术价值的判断,坚持对大众审美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才能实现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文艺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需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商业赚钱的原则已渗入到当下的文艺批评

    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说,商业赚钱的原则渗入到当下的文艺批评,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作品讨论会,最终成为一个又一个作家的捧脚会、树碑立传会。更有甚者,有些文学家不惜以自己的学术名誉做赌注,把某些作品当中一些很丑恶、很拙劣的描写说成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不能够理解的。其实,商业大潮对文艺批评的渗透与那种高喊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极端化、政治化的批评,表面看起来是不同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但是,它们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两者批评的一致点在于:批评的背后缺少人文关怀。
    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产业也已经成为选择之一。这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作家、批评家自己应该明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那就是自己所做的还是事业,而不是单一的产业。事业是与赚钱无关的事情。我们所做的事业还是为了道。起码可以这样来说,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是起码的要求。这对作家、批评家来说也是一种道。如果这个道达不到,就像十九世纪的大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的,在我看来说你所不想说的话,用自己的信念投机,还不如干干净净的死掉。
    童庆炳认为,现在文艺批评的对象常常锁定在广告模特走步、选美、网络、咖啡馆、街心花园、房屋装修、超女、红楼梦选秀等泛文化方面。还有一些批评家只聚焦于文学事件和文化事件,而很少阅读和研究当代文学作品。有的批评家甚至公开宣称:他不读某个作品也照样可以批评。可见,这类批评家所关注的不是作品的性质和价值,而是围绕作品的世界。这类不读作品而关注围绕这个作品所发生的世界的批评,其目的不过是商业炒作,把人们从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引开。这种批评也许对商业有意义,但是对真正的文艺批评毫无价值。
    过盛导致了枯竭
    北京大学的陈晓明教授认为,当今批评的边缘化与文学批评的边缘化大家都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这样一个批评的边缘化根本的问题在哪儿,我认为是枯竭与过盛,是过盛导致的枯竭。
    现在文学的边缘化从数量上来说是不恰当的。文学现在每年的长篇小说是2000多部,各种的讨论会铺天盖地。从各种宣传上看,文学异常的繁荣。如果相对于别的文化样式,文学的范围、规模相对小了一些。但是从文学历史发展本身而言,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仅有几十部、上百部长篇小说来说,我觉得这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是另外一种涵义。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从数量上来说,所有东西的数量都在急剧的膨胀,文学也一样。不管是批评的文章的数量也好,还是产生批评各种机制也好,都在膨胀。但是在这样一个膨胀中,我们感觉到一种枯竭。因为数量的结果就是枯竭,数量的根源就是枯竭,枯竭是整个后现代时代的一种本质,是消费社会的一种本质。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上和文学批评上都毫无疑问地反映出来了。我们实际上没有批评,我们铺天盖地的声音就是对批评的批评,所以必然是导致了批评的时效性的有限,同时导致了批评的死亡。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非常困难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认为,现在仍然说批评家缺乏职业威信,那是不公正的。如果说给批评家提供一个公正性平台,靠公正信息获得市场价值和市场地位的,自然对批评家就必然会要求他公正。但是我们现在批评的平台的前端往往有人资助,终端又有人把关,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想成为一个中立的职业批评家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大多数人一定是被一个社会引导机制所引导的。“最近我才发现我自己的女儿在还没有上大学的情况下已经独立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我完全不知道。他们这些小说的刊载都来自于网络。他们根本不需要我们这样的脱离于市场的批评。所以,她自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出版批评循环系统。如果我们再也不进入这种循环系统,我们的批评最后就只能回到学院里。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跟社会、跟创作者、跟消费者产生广泛的联系。因此,我认为,批评靠自己的专业性是可以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的,这种引领不是因为比创作更高,而是因为可以靠我们自己的专业性来建构。”
    
    批评家能看到艺术家之外的事情

    作家刘索拉认为,现在的艺术越来越多元化,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欧美,有国家投资。所以艺术家这个职业好像是挺好做的一件事儿。而且做艺术家对年轻人来说,反正不想对什么负责,就当艺术家吧。有的时候,当艺术家变成了一种借口。所以,艺术家这个东西没有一个准则。说你这个人是艺术家就怎么样了,最后你还得做事情。但是因为我们给了年轻的艺术家很多的自由的选择,尤其大量的信息,所以艺术现在变得非常注重细节。说实在的,很多艺术是不从大的目标和大主题出发的,而是从一个小事儿出发。就眼前看到的这一片叶子,开始想,很注重细节。但这种状况下就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某种“杂乱无章”。到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批评家的帮助,需要批评家的责任,因为批评家能看到艺术家之外的事情。你们读很多的书,我们的专业不是读很多的书。我们的专业其实就是当堂·吉珂德,就是要冲锋,凭着直觉往前冲。当然我们还得读书,但是肯定不如你们读的多,我们需要读很多书的你们在我们后面撑着,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是这样的,这个东西是那样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艺术家和批评家的一种联合。提倡这样的联合对现在的中国文化界来说非常必要。最近王朔的作品引起了许多的争议与讨论,王朔是凭着直觉说出了很多真正的道理,但是他有他的软弱之处,特别容易被攻击。他不是理论家,他想到这个方面时可能就忽视了另一面,而这“另一面”就被人抓住了,这时候的他特别需要一些理论家替他说出里面的道理。真正的艺术创作是需要联手一起做的,去努力支持这些文化艺术作品内在的真正价值,扶持他们,以对抗强大的商业文化。
    社会需要评论家的善意的、有道德立场的提醒
    编剧史航认为,社会需要评论家的善意的、有道德立场的提醒,提醒我们去发现并欣赏优秀作品中的伟大人格。举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这个例子,它最早是从话剧来的,然后出成书,再拍成电视剧。这个电视剧的主人公士兵许三多说“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事情就是好好活”,虽然好像车轱辘话来回转,但是它把一个真理封闭在这句话里,让人相信应该好好活,让人找到很多有意思的力量。我对《士兵突击》的评价就冒用一下当年伟大导师列宁对高尔基的小说《母亲》的这句评价吧,他说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我也觉得《士兵突击》是一个非常及时的电视剧,因为一些文艺作品最后就是要体验出一种伟大的人格,《士兵突击》是帮助我们提炼出一个人格的东西,这使我觉得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觉得批评家如果能够把更多现在没有注意到的比如像《士兵突击》内涵的精神特质挖掘出来的话,就起到了它应起的作用。
    相关链接
    当下文艺批评陷入三瓶颈

    第一瓶颈是:批评标准的多元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文化市场的兴起,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存在形式、流通方式和评判标准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第二瓶颈是:批评与媒体之间的共存与矛盾。由于受限于专业批评传播渠道的狭小,越来越多的文艺批评家开始借助大众媒体的平台向现实发言,但是大众传媒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文艺批评的扭曲乃至对批评基本功能的侵蚀,如何认识批评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第三瓶颈是:文艺批评的发展还存在圈子化的问题。一方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学院式批评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近年来文艺批评的发展似乎有一些失衡,在学院派批评长足发展的同时,批评似乎又有些自说自话,反而丧失了对当下新鲜的文艺现象和创作经验的阐释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原则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文艺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渗透,广告批评、红包批评的出现影响了批评在广大读者中的公信力,而借助传媒制造噱头的作秀批评,更是破坏了文艺发展的健康生态。
    原载:《文汇报》2008-01-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