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让自然在灵魂内放光明(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张元潭 参加讨论


     
     《陶渊明的幽灵》
     鲁枢元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学术界以往总是以儒、道、释的分流,来为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定位。而在鲁枢元教授看来,陶渊明不只属于道家,更不单单属于儒家、佛家,唯有“自然”才是他的家,他的诗、他的人就是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精神的化身。以自然哲学的观念阐释诗人陶渊明或许是一条可取的路径,而作为自然化身的东方诗人陶渊明也完全有可能为当代自然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在西方,像怀特海、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在构建他们的思想体系时,都曾分别求助于自己民族的诗人华兹华斯、荷尔德林,鲁枢元期待着中国当代也会有自己的哲学家与陶渊明结伴联手。
     该书花费许多笔墨揭橥了陶渊明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在援引了大量史料后,作者遗憾地指出:在中国百年来汹涌澎湃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尤其是在晚近阶段市场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陶渊明赖以传布百世的自然主义生存理念以及他的回归诗学的文学艺术精神也已经濒临死亡。陶渊明已经完全成为这个时代的局外人。从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我们不难感觉到陶渊明已经成为被消解、被戏弄的对象;从房地产开发商众多以“桃花源”命名的楼盘里,我们也会看出伟大诗篇已经被饕餮的金融之口吞噬。
     但也恰恰因为如此,陶渊明又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他者”,“陶渊明之死”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对时代的问题做深入一步的探讨,鲁枢元教授尝试着把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幽灵学”学说引进陶渊明的再度阐释中。
     按照德里达“幽灵学”的说法,陶渊明的这一次死亡,才使他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幽灵”。而幽灵就是一个永远不死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的或复活的鬼魂,那也是对一种救赎的怀乡式的期待。在鲁枢元看来,德里达关于幽灵的学说,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理论”或“学科”,最好把它当做一个寓意深刻、表述巧妙的“隐喻”,其用意或许在于换一种说法阐释那个古老的关于“精神”的难题,在于借“幽灵”这一意象揭示精神的流布与效应,或许可以把它叫做“后精神现象学”、“解构主义精神现象学”。
     按照德里达幽灵学的说法,陶渊明真正地成为一个“幽灵”之后,从此就不再受其“本事”、“文本”、“解读者”、“阐释者”、“研究者”、“效仿者”以及“戏说者”、“批判者”、“诋毁者”的束缚,而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漂游者。比起以某种具体方式存留下来的思想、理论、观念,如全集、语录、疏证、诠释类的文本,或研究所、纪念馆、基金会之类的机构,幽灵更加隐蔽、更加微妙,更加具有渗透性,更加具有绵延的力量。即所谓:“它存在着,一般情况下却又看不到它。”鲁枢元说:当下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进入“没有看见的看见状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即看见那些游移于幽暗深渊中的些微亮光。
     当现实社会的滚滚红尘、滔滔洪水漫过人类的精神原野时,那些隐匿在人类思想与情感幽深处的精灵并不全部席卷而去,它们还会守候在某些深潭、深渊中,游荡在某些山峦、林木间,会飘散在月光下、清风中、云里、雾里,文学评论的任务就是要寻觅并召回这些幽灵,让其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显灵、显圣,为人类社会调阴阳、正乾坤,让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逢凶化吉、品物咸亨。
     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紧紧扣住陶渊明诗文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樊笼”、“回归”、“清贫”、“闲逸”、“田园”、“桃花源”等,结合当代人深陷其中种种生态困境,进行了剥茧抽丝般的论证。对于现代人熟视为常识的诸多生活理念,则从生态批评的视野、自然诗学的高度予以重新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就是颠覆性的解读。
     这本书的“题记”中曾援引我国前辈哲学家贺麟论及自然诗学的一段话:“将自然内在化,使自然在灵魂内放光明。”“如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武陵渔夫所追寻的桃源,以及一切诗和画里面描写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得在灵魂里放光明的自然。”鲁枢元教授由此生发出自己的期盼:希望在后现代生态批评的语境中,跨学科、跨国度地阐释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在这个天空毒雾腾腾、大地污水漫漫、人心物欲炎炎的时代,期待陶渊明的幽灵重新为世人点燃青灯一盏,让那一丝清幽之光,照亮我们心头的自然。
     如今,这部书已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我们期待作者的心声也能够得到更多当代人的共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