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追求儿童文学的形式尊严——重读梅子涵《蓝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文艺报 侯颖 参加讨论

    现代儿童观建构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的觉醒,作家对觉醒的儿童以及他们的思想情感有一种洞察力,这种洞察力能够穿透所谓“文化”的迷障,达到人性的一种张扬和个性的解放。重读梅子涵上世纪80年代的探索小说《蓝鸟》,发现梅子涵有自觉的叙述精神,他强化了话语的诗学和叙述的魅力,带有鲜明的批判性和现代性意识,《蓝鸟》是20世纪80年代儿童文学文体形式尊严确立的一个范本。
    有评论者认为,梅子涵的小说《蓝鸟》:“通篇作品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无意识的氛围”。这只是部分地发现了作品意识流的叙述感觉,实际上,无论是作家还是主人公,都带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作为中学生的周明明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具有强烈的自觉意识、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在成人社会打造的密不透风的铁屋子里,周明明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从思考、觉醒、叛逆到上路寻梦。他的叛逆是从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挑战开始。升学考试动员会上,吕老师从功利主义角度进行“精神”总动员,他把孩子的未来看透了,学习好的可以考汤山林校,或者好的中专,“读出来了总还是个干部待遇”。这激起了“我”强烈的愤怒和叛逆,“我骤地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学校只有一个小德宏考上了植树王”,成为植树王重点学校的副校长。“我”开始思考和怀疑,对这种“窝囊”老师和教育现实的批判变成了愤怒的抗争。“我”是先知先觉第一个跑出来追梦的人,痛快地抗争和反弹,“我可没死。我偏不考什么汤山中学,考植树王”。当“我”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考植树王之后,“脑子里‘哐’地一下,像使尽了全身气力重重地敲响了一面大锣”。这个决定是对自己的鼓励,对周遭可能“爆炸”性的预判,“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在“我”内心“也亮得犹如升起了一轮太阳”,这种梦想的召唤多么有力量。
    然而,周遭的“流言蜚语”使“我”完全“熄火”,吕老师窝囊透顶,何老师简直是冰块,她把给《少年文艺》作家写信的两个女孩子称为“床底下放风筝”,打击学生毫不留情。作者在替梦想代言,强烈地反叛抗争,何老师“自己算是床底下的风筝还是天空中的风筝?不精神抖擞地希望飞向天空的其实根本就不能算风筝,而是纸片……她难道就那么喜欢我们当纸片?荒唐”。扼杀学生梦想的老师怎么可能教育出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生呢?更令人悲哀的是:“我们许多人也真的就心甘情愿无动于衷地当了纸片。”学校教育对人的扼杀,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甚至会“遗传”,如同吕老师的“窝囊、无精打采、毫无热情、毫无希望”一样。与周明明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二歪也会质疑:“你往植树王考?往植树王考?那能中?”学校没有给周明明的梦想提供可以生存的土壤,火热的梦想在学校的冰窖里被冷冻起来,回到家里又会怎么样呢?爸爸说:“植树王!下辈子投个有出息的胎吧。”用语言的暴力打击孩子。妈妈貌似关心的话语:“你知道植树王在哪儿,我们都摸不到门,你想跑丢了让我急死啊。”只关心“我”丢不丢,怎么可能理解“我”的梦想和追求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