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仅数集的电视剧在当前荧屏上实为少见,6集电视剧《黄大年》所呈现的生命轨迹与精神价值确为震撼。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以纪实笔法、凝练的叙事书写了黄大年这位科学家的生命礼赞。与祖国同德,与时代同心,是这首礼赞的主旋律。它共振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响中,回旋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部里。 “士志于道”,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所秉持的价值操守。“鞠躬尽瘁”,是我们民族志士仁人代代承传的文化基因。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影视工作者寻索着祖国前瞻的目标,跟随国家奋力跋涉的步伐,在我国电影电视所铸就的英雄谱上,镌刻下了一系列以优秀科学家的姓名与事迹命名的作品,自电影《张衡》《李时珍》到《李四光》《蒋筑英》,从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马兰谣》到今天的《黄大年》。 在该剧中,黄大年所主持的团队叫“李四光实验班”。黄大年与李四光同为吉林大学的师长,这或是历史的偶然。但他们别优越于海外、怀学识以报国的精神,却如灵犀一般契合。尽管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尽管时代不同,环境各异,但贯穿于其间、闪烁于他们形象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奋起直追的自强志气、清操严谨的为学态度,无疑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我们这个文明之所以灿烂、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的肱骨之一。 从李四光归国的1950年,到黄大年归国的2010年,相隔60年。这一个甲子看似漫长,但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过程中,这60年都在中流击水的河段,都是复兴之路上前赴后继的接力。无论李四光还是黄大年,他们都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不是坐而论道的人,而是“夙夜在公”的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人。映现于他们形象中的自信、自强和自重,是中华民族不可折断的精神脊梁。 黄大年是李四光精神的传人,但黄大年毕竟还是黄大年,而不是李四光。60年岁月流逝,人事代谢,今昔不同。李四光归国之时,祖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研人员奋战于薄弱的家底儿、困苦的生活之中。“两弹元勋”们都经历过忍着饥饿进行纸笔演算、身受浮肿之苦而忘我工作的年代。60年后,祖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是全球公认,国家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端。黄大年的工作环境、条件,乃至其生活品质,已非同以往。黄大年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所发生的时空,都不能再用“从前”的眼光去看,而是需要从“今天”的视角来审视。笔者以为,这是该剧最鲜明的亮点。 黄大年这一代“海归”已不同于李四光那一代“海归”。与此同时,今天电视前的观众也已不同于以前银幕、荧屏前的观众。观照前辈英雄,所在不忘初心;描绘当代楷模,惟望继续前进。面对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继承前辈李四光的精神,讲好当代黄大年的故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当代中国影视工作者在攀登文艺高峰时,特别需要廓大的现实主义视野,大力开掘的当代题材矿脉,从而感应时代,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电视剧《黄大年》收笔于2017年,它描写了在中国梦道路上疾行的一双坚实足迹,它的时代感是浓郁的。浸润一代新气象、面向一代新观众、塑造一代新楷模,我以为这是《黄大年》这部电视剧之于当代电视剧创作的有益启示。 在《黄大年》中,“祖国”二字是黄大年的常用词,“好处”却是他闭门谢客的原因。仅此两点,就可以给这部作品冠以“高大上”的标签。毋庸讳言,今天“高大上”并非全然是褒义的,甚至约等于“假大空”,因而拒人以远。毋庸讳言,叙事方式的“假大空”,使“高大上”的题材受到殃及。然而,毫无疑问地说,“高大上”题材是引领大众端正视野、廓开胸怀、讴歌理想的必需与必然。没有对崇高的开掘与赞颂,没有对崇高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文化注定导向共同价值的迷惘。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复兴绝不是复古,而是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踏在新征程道路中的文艺,要继续前进,需要发掘新题材、塑造新形象、引领新风尚。正能量要避免衰竭,需要不断积聚与祖国同德与时代同心的新能源。令人欣喜的是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优秀影视作品正在不断涌现,《黄大年》是其中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