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文学延伸拓展优秀传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文艺报 王锦强 参加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间文学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在传承实践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变化进行创新的同时,对继承与超越、保护与创新、与时俱进与坚守本真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影响。社会各界参与的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体内容的民间文化发掘、传播、保护活动,为传承优秀民间文学传统,形成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的更广泛的共识,营造出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新疆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原始素材到形成近400部的县卷本资料,以及近些年出版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格斯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等系列成果图书,既展示了新疆民族民间文化的创作成果,同时也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在宣传新疆、歌颂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以来,陆续有《草原咏叹调》(新疆第三届哈萨克阿肯阿依特斯选集汉、哈、英三种文字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哈文版)、《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精选》、《维吾尔民间达斯坦论文集》(维文卷、汉文卷)、《新疆大实话》、《西域故事》、《民间新疆故事》、《新疆“花儿”》等系列作品及系列研究成果数十种丛书问世,体现了新疆民间文艺的实力和突出业绩,为繁荣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作出了贡献。
    西藏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史诗《格萨尔》的藏译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西藏自治区文化工作者寻访到能说唱10部以上《格萨尔》史诗的民间艺人57名,桑珠是其中最为杰出的艺人之一。已整理出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藏文版共计52万多诗行,为史诗领域世界之最。其藏文版丛书45部(48册)已出版。目前,包括《天界篇》《木岭之战》《白热山羊宗》《丹玛青稞宗》《其日珊瑚宗》以及《木雅黄金宗》等10余部记录稿在内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翻译工作已完成,汉文版正在陆续出版当中。
    据不完全统计,《格萨尔》全传至少有226部,200多万诗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目前共搜集和发现50多种与《格萨尔》史诗有关的民间人物传说,74部55种《格萨尔》史诗旧的版本和旧手抄本。另外,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那曲地区6名《格萨尔》说唱艺人,录制118种代表性唱腔。全部项目将于2018年底完成。青海果洛州建设的“格萨尔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展示我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格萨尔文化的传承、研究及保护基地。
    内蒙古编纂出版的《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旗县卷》(蒙汉)45卷本2000余万字,较为详细地整理了内蒙古地区流传的民间谚语。2013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工程项目成果图书,包含蒙古族民间文学大系、蒙古族礼仪颂词文化大系、以及蒙古族曲艺文化大系等39卷。此项工作在近年来梳理蒙古族民间文化方面堪称大手笔。但是,由于蒙汉文翻译滞后(严重缺少翻译经费)导致研究和推介落伍。出于同样的原因,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许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还有较大缺口。
    2012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培训年。既有政策理论培训,又有组织管理培训,还有专业业务培训,这些培训都为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也为未来的文艺转型发展积累了经验,丰富了技术和方法。如在广东东莞市沙田镇举办的水上民歌大赛及水上民歌沙龙活动,扩大了人们对全国水上民歌特色及其现存状况的了解,以及对疍家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广西及贵州的苗瑶壮侗等民族山歌传唱活动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和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广西桂林举办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培训班对发现和培养少数民族民歌新秀和民歌艺术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作用;在陕西省榆林市举办的晋陕蒙三省区秧歌伞头选拔培训展演活动,检阅了黄河两岸三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成果和歌手实力,对当地民间文化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采风年。这一年民间文学采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民间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和新的研究视角,着眼于在民俗文化传统中体悟民间文学的文化关联与派生意义。从年初的江西赣南客家民俗“装古史”、“添丁炮”、“桥梆灯”等年俗文化调研与抚州市南丰县傩文化采风·云南文山壮族女子太阳节、壮族童谣调查中了解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的原始内蕴与展呈空间,到年中的四川甘孜州康定情歌节、甘肃陇南市西和乞巧“女儿节”调研中领略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与迷人风采;从走进四川大凉山调研彝族火把节,到登临青藏高原开展藏族传统文化、土族民俗节日文化采风中认识民间文学的长效引领与阐发作用;从深入内蒙古草原组织蒙古族长调民歌采风,到远赴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一带考察肃慎人创造的渔猎文化、冰雪文化中追寻民间文学根脉与人文走向,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在民间文化的田野沃土上行走,从那里获得的真材实料才是最接地气的,也是最可靠的学理思辨成果基础资源,更是民间文艺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北京、天津、贵州等地民间文化学人在长时间调查、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包括“史诗部分”和“图版部分”)。2013年12月,中国民协与贵州省文化厅贵阳市召开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亚鲁王文论集》。
    2014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调研年。调研是民间文艺工作的优势和特长,广大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学工作者一直以来开展民间文艺的田野调查,组织民间文艺活动、整理出版民间文学研究成果以及民间文学研讨、交流活动。提高调研水平、丰富调研内容、调研成果形式多样化,是民间文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结合民间文艺项目和民俗活动展开前期调查研究必不可少。2014年,通过对鱼灯艺术、海洋民俗、龙舟文化、七夕成年礼仪、秧歌文化、女娲文化、壮族民俗文化、藏族情歌艺术等考察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当地民间文艺现状,了解了当地群众的真实文化需求,为更好地为基础群众服务提供了第一手的调查材料。2014年,国家版权局公布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明确著作报酬、面对民间文艺市场纠纷寻找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展开调研与征求意见,并在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化大背景中未雨绸缪,主动出击。为了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宣部的指导下,中国民协组织专家从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中精选出300余篇名故事,作为“聚焦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名诗词、名故事、名折子戏推荐活动”。活动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上线后,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评选推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故事百篇》,体现出了民间文学强烈的人民性与发展活力。
    2015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史诗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等史诗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在此精神感召下,文化部启动了《中国史诗百部工程》。该工程旨在抢救我国濒危的史诗资源,对活态的史诗演述传统、传承与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采录。该项目当年采集到了300多小时的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苗族、纳西族、汉族等10多个民族史诗的基础视听素材。
    2016年是中国民间文艺的数字化年。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第一期工程共收录民间文学原始资料本4905中116.5万篇8.878亿字,囊括了中国民协60多年来所采录搜集、积累保存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叙事长诗、民间笑话、寓言、谚语、俗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地方小戏等类已出版和未公开的口头文学资料文本,是至今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文学中文数据库。二期数据库资料的征集和整理工作稳步推进,约10亿字规模的电子文本存录也业已形成。数据库的建设,将极大地方便广大学者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学习研究和不断利用,也促进民间文学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2017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丝路文化年”。“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由中国民协策划实施的配合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重要文化项目。2017年陆续开展福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代表性民间文化考察活动、以冼夫人传说为核心议题的对南海(广东茂名博贺)开渔节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文化进行调查研讨、围绕“阿凡提类型故事”主题展开调研、“重拾黑水魂——黑龙江丝绸之路”沿着明朝亦失哈将军走过的水路梳理“鹰路”文化历史脉络。
    阿凡提类型故事“恰克恰克”以口头相传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和中亚各国以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而具有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和传播路径。2017年8月,在新疆伊犁州伊宁市、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等地举办的“阿凡提类型故事”调研活动中,维吾尔族“恰克恰克奇”艾合买提江·玉素甫、帕尔哈提·霍加艾合买提、艾比·阿布都热衣木、图尔汗·库尔班、艾力帕特·艾尔肯等,哈萨克族说唱艺人杰恩斯·热斯汉、杰恩斯·托勒拜、采先·沙尔先别克、赛力克·努尔德拜、赛力克·布吉汗等表现出非凡的口才和创造力,他们现场即兴表演和讲述的幽默故事和笑话妙语连珠,跌宕起伏。尤其是他们回答问题往往在两三秒内脱口而出,具有高超的才艺和应变能力,这也是民间文艺最打动人心和最接地气的非凡魅力之所在。这说明除了民间艺人自身的修为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氛围的滋养,以及对民间文化后起之秀的精心培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也是“恰克恰克”风靡至今的经验和渊源之所在。
    2017年9月,在佳木斯市敖其镇赫哲村,80岁的伊玛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及其弟子表演的伊玛堪说唱,让人感受到《西尔达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的赫哲族特色;《狩猎歌》《悲歌》《渔歌》等民歌洋溢着的赫哲族人的豪情。吴明新在不间断地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外,还常年坚持免费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目前,已有200多人跟他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学员是汉族。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在立足当代、观照历史、面向未来的理念下,寄希望于通过新经验、新启示、新方法、新途径来提振民族的精气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