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闲话童心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童心,一是指小孩儿的心,二是用来比喻“人老心不老”一族。孩童有童心,实属“童子者,小之初,童心者,心之初”的自然现象,而一个成年人若固守着童心不放,便有逆自然而动的嫌疑了。人老心不老、童心不昩、老顽童,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可同样一个意思,却是因人而异内存大别的。比如面对一个成就赫然者,老顽童不叫老顽童,而是被尊为“童心不昩”,属褒义,不但被众人夸赞,还被效仿学之。对于芸芸众生呢?那内里的含义就复杂了,浅则说你人老心不老,重则便被唤成“缺心眼”一枚。
    童心的灭与存,强与弱,与读书关系不大,却与阅人处世的深入程度有关,也就是社会化的程度有关。社会化包括德育教条、生活经验、习俗、人情世故等等,当它参与人的日常言行强度大时,人就成熟,如果参与人的日常行言强度小了,人就稚气难退。“社会化”其实就是一本“化知于心”的无形之书,只是这本书是无形的,通过一代代的言传身教已经“化知于心”了,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以一种无形之力,在左右和干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举止言行。
    李贽说:“夫道理闻兄,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堂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议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方以障学人为耶?”李贽将童心说与读书对立,实际上是为了达以禅学中所说的“不立文字”,拒绝知识经验的参入,直接坠进自然中悟道。在先秦,先民的书本经验几乎于零,直入自然悟道时,没有任何的书本知识可以参照,完全凭借的是直觉经验的积累,为中华文化留下几张自今还猜不透的“图”说。先民们参天悟道的成功经验,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禅无思”、“天人合一”、“忘我”,婴儿状,靠身体直觉与自然打交道,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参天悟道,这便是李贽抵制读书的哲学内因。
    哲学理想是好,可挪到生活中并不一定受用,就算是受用,却不一定被人称道。比如我天生喜欢凭直觉办事,常常是嘴巴动,脑袋不动,一切言行举止统统交给直觉了事,所以那些社会化的条条规规自然也就很难参与我的言行。年近不惑了,说话办事仍像个孩子,一扭脸便被人唤作傻子。
    自觉不傻,为什么别人总说我傻呢?这个问题常常让我苦恼不已。当然说我“傻”者大都没有恶意,多是出于一种保护的心态,善意提醒我“改正”。可由于长年足不出户,社会这本大书还没有被完全化进我心里,若让它参与我的言行,我必须得时刻进入有意识状态,“有意识生活”不是我常态,所以“傻”与“不傻”的问题一直纠结到现在仍没有解决。为了证明自己不傻,我将网名改成“小能豆”。后来一想改网名本身,可不就是一种“傻”吗?认识到这一点,不由自嘲说:看来,我真的是处在悟道的最高层了。
    哲学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差别,不但是我生活的纠结点,也是中国哲学的纠结点,一个弃参与,一个要参与,争来论去,便成了一个永恒课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