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祝福》在今天(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2014年01月 孔则吾 参加讨论

    年三十是祭祀的日子,意思是跟祖宗一起度过除夕之夜,当然这一天也要把在天上述职的灶神给请下来。绍兴人还是喜欢将人分类的,祭祖的时候便是如此,不同辈分、不同身份的先人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宴席。第一桌必定祭房屋土地的主人——地主太太,对于这个地主太太我实在是弄不明白,为何不是地主本人,而太太竟然成了供奉的对象了,而且这个地主太太也实在抽象地离谱,是哪一代竟也不可知。这个地主太太想来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是农民对土地的一种敬畏之情。第二桌祭的是三代以内的先人,从我爷爷往上数的三代先人。再接下去就是我的爷爷及他早年夭折的儿女,最后是家里的外戚,奶奶的父母兄嫂,母亲的父母。
    每年祭祀的时候我奶奶总要对我爷爷说话,要他邀请席上的客人,要他保佑儿子家一年顺顺当当。活人总是对死去的人有所求,年终供奉先人一番,自然也不能少了对他们提要求,希望在阴间的人对他们进行庇护。也许祭祀的真正目的也就在这里,人们愿意相信彼岸世界拥有凡人不具备的神力,人在世界的幸与不幸自己无法掌控,但是在彼岸世界的人却有能力给予他们幸运,同时也能因对他们的不满而将不幸施加给他们。尽力讨好那些鬼魂,不但可以得到福祉,还可以得到庇护而不受其他鬼魂的欺负。
    马尔克斯笔下的人与鬼是可以自由交谈的,绍兴人虽不能与仙逝之人交流,但是也常常与之说话,其状似与活人说话无异。奶奶总是要与先去的爷爷说好些话,也要对她的父亲,对她早年夭折的孩子说话。说话间就似普通的问候与攀谈,更似对长年不见之人的关切。这些在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也许对于她而言还是亲切可感的吧,只是这些人不能再言语罢了。母亲每次喊她的父亲时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爹,今天到我们家来吃年夜饭”“姆妈你要多多照顾,你们别吵架”“烧给你的纸钱要带上”……这些话语质朴,甚至平淡,但是却不失温暖与关切。祭祀这些曾经在他们生命中出现过的,甚至是最为亲密的人才是最为真诚的,因为他们不是一种符号的存在,而是曾经真真切切的生命,有形象、有体温、有情感,并且与这些活人血肉相连。那些所谓的地主太太,三代以内的先人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显然没有像爷爷那样有过真实的存在感,对于他们的供奉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而少的也正是人间的温暖真情。
    祭祖完毕,农历的过年活动也就基本结束了。正月初一早上,祭天地,吃年糕汤圆,新的一年开始了。距离鲁迅写《祝福》一百年就要过去了,祥林嫂当然已经不复存在了,祝福、祭祀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基本的面貌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新的因子也正在渗入到旧的传统之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于时间的概念,现在的人已经不再按照传统严格遵照祭祀等习俗的时间,而是尽量提前将这些略显繁琐的事情早早了结了。鲁四老爷那种小心谨慎显然是不复再有了,少了些许虔诚,多了些不得不遵循习俗的无奈,因而也就不免流于形式了而少了人发自内心的真诚,这些仪式也就失去了灵魂。
    现代人是矛盾、分裂的,生命的无常使他们希望在彼岸、在天堂寻求庇护,而在这信仰失去了力量的时代又使他们安放希望的神力也变得不可相信,他们在信与不信中撕裂着。祝福、祭祀便是如此对于久远历史的传统现代人是似是而非的,最后的坚持不过是妥协而已,祥林嫂、鲁四老爷的那份坚信与执着已经飘然远去,剩下的是无生命的仪式在凄凉地独舞。抽离了灵魂的躯体是没有魅力的,传统已经蜕变为形式,生命力正在枯竭,神圣感正在逝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