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褚国飞 参加讨论

    在多学科和各个领域中遍地开花
    记者:21世纪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哪些新的发展?
    乐黛云: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除了对学科的常规研究如“中外文学关系”、“形象学”、“主题学”、“文类学”等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外,特别在以下几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
    首先是比较诗学的新进展。世界进入后现代时期,比较诗学有了根本的改变。各色各样的“理论”代替了原有的大哲学体系。这些理论不仅跨越学科,也跨越不同文化,这正是萨义德以“理论旅行”命名的后现代理论的特征。新的比较诗学力求突显原创诗学、国别诗学、民族诗学在理论及美学价值上呈现出来的共通性、普遍性与世界性;同时在共通性、普遍性与世界性中寻求不同诗学的差异性、特殊性与民族性,进行解释学的视阈融合,进而形成有解释力的可流通的诗学观念,最终汇入到多元化的流动性的世界诗学的潮流中。这就是在中外诗学的会通与整合中生成的新的诗学。这种诗学既非原有的任一种外国诗学,亦非中国固有的传统诗学,而是在“材料间性”、“美学间性”与“学科间性”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而生成的、广泛吸收外来诗学、而仍以本土特色为主体的多元的新诗学。
    文学人类学与国内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正在成为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比较文学学者深深感到:当前的文学专业教育遮蔽和压抑了本土知识的发展,形成了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中原中心主义三大弊端,他们认为应更加重视活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文学和口传文学,充分发挥其融合故事、讲唱、表演、信仰、仪式、道具、唐卡、图像、医疗、出神、狂欢、礼俗等的文化整合功能,逐步完成从仅仅局限于文学性和文学内部研究的范式,走向文学的文化语境还原性研究范式的演化,提出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观,倡导从族群关系的互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入手,在中原王朝叙事的历史观之外,寻找重新进入历史和文学史的新途径和新材料。
    近年来华人流散文学研究也有很大进展,海外华人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和侨民文学创作群体。新世纪以来,数以百计的著作和大量学术论文提出了有关华人流散文学深化和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话题。海外华人文学的“本土性”、“流散性”与“现代性”及其“世界性”、“边缘性”与“跨文化性”的研究,特别是华人流散文学中母语与非母语文学的比较研究等都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热点。
    中国不仅有着近2000年的翻译历史,而且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数和翻译作品的数量在全世界也都遥遥领先。文学翻译不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而且是文化观念的传递与重塑,翻译文学不可能脱离译者的文学再创造而存在,翻译家的责任不仅是创造性地再现原意,而且还要在“无法交流处,创造交流的可能”。因此翻译文学不等于外国文学,翻译成中文的文学翻译作品应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学正在从传统的外语教学学科中独立出来,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与宗教学的跨学科研究正在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学术研讨班经常讨论“文学与文化的宗教诠释”、“文化研究与神学研究中的公共性问题”、“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神学进路”、“汉学、神学、文化研究”、“神学与诗学”等问题。《基督教文化学刊》编撰了“诗学与神学”、“诗性与灵性”等专辑,《神学美学》和《圣经文学研究》等多卷学术辑刊也已陆续出版,其作者队伍扩展到宗教学、哲学、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成为业绩显著的跨学科研究的前锋。
    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比较文学所提倡的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互识、互证、互补、双向阐释等观念和方法普遍代替了过去的单向吸收、借鉴、批判和仿制,这不仅是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内,而且正在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以及外国国别文学研究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