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 记者: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与国际比较文学发展存在哪些差异? 乐黛云:中国文学发展到了19世纪末,无论从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来说,都需要有一个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要变革,研究的方法也要更新,不能总是走过去的老路。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景观。 这一开端及其后来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的诸多不同: 比较文学当初在欧洲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产生的,它一开始就出现在课堂上,是一种纯学术的“学院现象”。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轫,却并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学术现象,也不是在学院中产生;它与中国社会改革,与中国文学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它首先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视野,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意味着中国文学开始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开始平等对话。 1901年林纾对法国小说的翻译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始。林纾不懂法文,他的一位挚友法文特别好,他将法文小说一句一句翻译给他听,林纾边听边做记录。他的古文非常好,动笔速度也很快,就这样边听边写,竟将100多部小说译成了中文,而且每一本都有序或跋,讨论该部作品与中国小说之异同,比较其优劣。还有鲁迅,他的论文都是从社会改革需要出发,谈了很多文学的“旅行”和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特别是1907年前后在日本发表的四篇论文很值得深入研究。还有王国维、吴宓、胡适等,他们都是中国比较文学早期的开拓者。总之,西方比较文学发源于学院,而中国比较文学则与政治和社会改良运动有关,是这个运动的组成部分。它从一开始就是从中西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各种问题,讨论如何用文学来改良社会,与社会政治的改良运动结合在一起。 这第一点不同决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与欧洲比较文学的第二点不同,那就是欧洲的比较文学强调的是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性、相通性,而中国比较文学则在相通性之外,更强调差异性和对比性,着重在从差异的比较中认识自己,在彰显自己的过程中学习他人,从而发掘出两者之间应有的更深层的共同质素。例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解读《红楼梦》,又以《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生来体认叔本华的世界,从而指出过去的中国小说少有描写人的精神生活,少有对灵魂作深层的追问,而从《红楼梦》看来,这正是中外文学应有的共同质素。 这种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意味着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之间的另一层深刻的差异,那就是欧洲比较文学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这一特定的、同质文化领域的文学内部进行的,它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一种区域内部的比较文学;而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是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进行,是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一开始就跨越了区域界限,具有更广阔的世界文学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