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中北欧文学 >

超人归来:尼采诗学再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徐岱 参加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基础上尼采进一步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日神不能离开酒神而生存”。其意思再清楚不过:“在这里,酒神因素比之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所以归根到底,尼采将“艺术创造状态”的实质归之为一种“醉境”,强调“为了艺术得以存在,为了任何一种审美行为或审美直观得以存在,一种心理前提不可或缺:醉”;与此同时,“日神的和酒神的,二者被理解为醉的类别”,因为“醉的本质是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是在希腊人那里完好无损的人类“生命意志”的充分表达。这里的关键在于要意识到,“在酒神的希腊人同酒神的野蛮人之间隔着一条鸿沟”。在尼采看来,只有在希腊人那里,酒神才“作为充盈满溢的生命与活力”,成为真正的艺术动力:“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的和解的节日。”所以尼采表示:“求生的意志,通过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为自己的不可穷竭而欢呼——这就是我名之为酒神精神的东西。”[21](P.188)
    必须承认,尼采的这个发现意义重大:酒神精神对于审美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但与此同时症结也在于:这种价值具有正与负、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等两面性。概括地说,酒神精神既创造了充满浪漫情怀的优秀杰作,和体现崇高之美的艺术之巅,也产生了诸如“暴力美学”、“纵欲美学”、“邪恶美学”等,注定与审美现象形影相随的对美的否定的东西。所以,从酒神精神中诞生的“生命美学”最终为一种“困惑诗学”(poetics of perplexity)所接管。困惑的根源一言以蔽之:酒神精神的最终结晶,就是表现为“节日中的节日”的“狂欢美学”。俄罗斯人巴赫金是这种美学之父,按照他的解释,狂欢化现象自发地觞滥于民间广场,其核心是一种来自于“狂欢意识”的“狂欢化激情”,这种激情要求“完全摆脱哥特式的严肃性”[23](P.320)。这意味着对常规秩序的破坏、对固有等级的颠倒、对日常肯定之事的否定,具有寓否定/肯定于一体的“正反同体”性。在巴赫金看来,狂欢文化的这种特性,可以让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推翻传统专制政治,从而为重建民主社会带来一缕希望的曙光。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书斋生物们总是重复犯下的又一桩一厢情愿的谬误。首先在于,狂欢文化的所谓“正反同体”性,其实意味着价值上的积极/消极的“正负同构”性。不仅如此,实践表明,这种价值复杂性的“正面取向”通常只存在于理论的论证,不具有现实性。实际发生的狂欢文化大多呈现为消极与负面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狂欢文化并非自下而上体现民意,常常是自上而下地被官方所控制;其二,狂欢化的核心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受理智支配的反抗,而是完全摆脱理性控制、因而总是走向极端性的破坏和毁灭,因为这种精神的心理起点是仇恨与否定。因此,尽管狂欢美学以诱人的“欢”发起,却最终走向极度之“悲”的结局,难免“疯狂”的命运。
    美国学者帕特里奇曾以希腊-罗马两个社会为代表,对狂欢文化的这种可怕的两重性进行区分,他以希腊人的成功在于其控制了狂欢,而罗马人的失败则在于其被狂欢所控制的史实为例,指出了“狂欢的作用和它堕落的危险相互并存”[24](P.30)这个事实。比如公元62年2月,在古罗马皇帝尼禄举行的“祭神狂欢”仪式中,人们以神的名义滥杀无辜和进行性虐待,让元老院的夫人们目睹她们的丈夫们纷纷被杀。[25](P.117)正如《狂欢史》中所指出的,对流行于公元前200年的“巴克科斯狂欢节”实施取缔有充分的合理性,因为这一节日不仅形成了一个反政府团体,而且也导致参与者失去自我、滋生罪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深层心理学入手指出,狂欢状态是人出于最高形式的自我肯定需要的产物,往往借助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比如一些“宗教仪式中的狂欢舞蹈,服用药品,狂乱性行为,或自行引发的催眠状态都可以达到这种狂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仪式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跟侵犯现象有关”。除了那些出于生命的欢欣鼓舞的狂欢化外,在更多情况下“狂欢状态是以恨与破坏性为经验的中心”[26](P.340)。
    无须赘言,这种现象同样也是民间狂欢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因为狂欢化的实质是欲望的放纵,这在今天的巴西狂欢节日上仍然清楚可见。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得好:“在狄奥尼索斯的狂欢中人将消失,个性将消融。狄奥尼索斯的神秘主义具有不是神人的特征,而是神兽的特征,人走向兽性。”总之,“狄奥尼索斯既可以使我们成为天使,也可以使我们成为野兽。”[27](P.186)有必要补充的是,这决非名副其实的希腊精神,真正的希腊精神是“把狄奥尼索斯与阿波罗结合起来”。[28](P.159)正是出于这种认识,符号论思想家卡西尔强调,在艺术中并不是单纯由酒神力量来一统天下,而是“酒神的力量得到日神力量的平衡,这种基本的倾向才是每一件伟大艺术品的本质”。[29](P.207)不难看到,如同江湖大盗在民间传说中被塑造成了武林侠客,对狂欢美学的简单肯定,是唯智论知识分子闭门造车的结果,事实上已成为20世纪以降“暴力美学”泛滥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否以及如何为倡导酒神精神的尼采美学进行辩护?只要尊重事实,事情也就显得简单。在某种意义上,卡西尔的这番精辟之见恰恰是尼采思想的传承。西美尔在将尼采与叔本华相提并论时,曾这样评价尼采:“他总是自称为非道德主义者,但他的思想比叔本华的思想更加具有伦理倾向。”[14](P.184)这句精辟之见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尼采的“非理性美学”。事实上,人们在众口一词地强调尼采的酒神精神时,常常忽略了一点:尼采虽以酒神来为艺术精神命名,但从未单一地让其主宰艺术精神,相反却一再强调它必须与日神结盟。在《悲剧的诞生》中,他不仅明确表示“悲剧神话只能理解为酒神智慧借日神艺术手段而达到的形象化”,而且也强调了“日神因素以形象、概念、伦理教训、同情心的激发等巨大能量,把人从仪式纵欲的自我毁灭中拔出”。[30](PP.93-97)这句话足以说明问题的实质。
    其次,尼采对现代西方虚无主义的崛起的确产生过影响。他不仅明确说过:“我描写的,是将要到来、必然产生的现象:虚无主义的兴起”,而且承认自己是“欧洲第一位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者”。但准确理解这些话的意思,就要记住尼采表达思想时一贯的戏剧化展开方式。比如在这句以“虚无主义”自称的名言下面,紧接着他表示:“但是,(我)同时又已经在自己身上将虚无主义推进了坟墓。”[31](P.278)问题显然并不出在尼采身上,而是出于世人由于普遍热衷于旁门左道,而习惯于“妖魔化”对象。在把尼采的第一句话夸张地宣布于天下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后面这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该像解读休谟的怀疑主义那样,来解读尼采的虚无主义。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这就是“为人类最深刻的自我反省做准备”。通过虚无主义视野,对以往一直貌似神圣的荒谬之物给予彻底批判。它仍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打碎传统那种对真理的顶礼膜拜。在尼采所处的启蒙时代,这个真理已由神权政治转移到了科学技术的手中。这种时代潮流不仅一如既往地把真理绝对化,而且因为贴上了理性标签更不容置疑。对此尼采强调:每个自以为认识了真理的观点必然是错误的。在此意义上,虚无主义首先意味着真理的破灭。但显然,这并非是对真理的彻底否定,而只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从虚幻的“大真理”中拯救实在的“小真理”。第二,揭露传统以来的那种道貌岸然的道德说教的虚伪。尼采意识到,长久以来,道德宣传一直存在着“准则”与“行动”的脱离。这个事实说明了这种作为说教的道德的欺骗性。所以,同对真理的否定一样,尼采以“重估一切价值”这句名言,宣告推翻一切道德说教的目的恰恰体现了道德本身的要求。用他的话说:“道德应该自杀,这是唯一一项合乎道义要求的要求。”第三,作为以上两项批判结果的延伸,对统治西方思想几千年的宗教权威的颠覆。在某种意义上,尼采所谓“上帝死了”的宣告本身就意味着虚无主义的出场,但他却明确指出,谋杀上帝的凶手就是“你们和我,我们大家”。他称之为人类前所未有的一次壮举,因为这是必须做的,“为了对得起这件事,我们自己应该成为上帝。”[31](P.279)
    由此可见,对尼采的“虚无主义”决不能以“望文生义”的方式去解释。它属于尼采式的表达。正是通过这个主张,尼采从中不仅提出了“人们是否将永远停留在虚无主义之中”这个尖锐问题,而且明确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案: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对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也就意味着必须对生活的意义给予坚决的肯定。所谓“虚无”也即无意义,是对存在意义的否定。因此,任何想要对意义重新予以肯定的逻辑前提,首先要给予这种以“虚无”命名的无意义的存在。所谓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就是“在无意义中顽强地坚持创造意义”。这也正是尼采思想中随之而来的对“超人”的呼唤。因为不再有救世主,“位于我们之上的,不再是上帝,也不是任何人”。实际上,尼采把个体的人变成了上帝。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笔下的“超人”,可以界定为“敢于努力超越自我的人”。[32](P.265)
    在尼采看来,“始而往复,永恒循环”就是尘世生活的实质,也是虚无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但没有关系,这同时也是人的创造历史的机会,只要人类意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并付诸实施,人还是能够从虚无主义的循环中走出来。这是尼采同叔本华的根本差异。还值得一提的是,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在深层次上也是对前苏格拉底时代思想的回应。比如巴门尼德的名言:“存在存在着。”在看似玩弄词藻的后面,蕴涵丰富的含义:强调“存在”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具体的事物消亡在虚无之中后,依然存在着的东西。这仅仅只是对存在之物的单维的肯定,完全遮蔽了虚无与存在间无法切割的关系。因此就不可能真正彻底地澄清存在的意义问题。这是尼采勇敢地将虚无主义提上哲学议事日程的用心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