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小店铺话买卖世态人情 明治游记较全面地呈现了清末南京的经济状况,记述了下关码头开关贸易的状况,对进出口物品种类、贸易额、关税收入也有所记录。另外,也直观记录了清末南京市内的商业布局和店铺状况。 根据1900年村木正宪所做的记述:“南京经由上海、镇江等地,主要进口棉布、棉线、鸦片、石油和砂糖等;出口的产品主要有绸缎、天鹅绒、药材、皮革、羊毛、鸭毛、小麦以及芝麻等。”“南京的海关收入仅五万六千六百五十三两。”(23)从其描述措辞来看,这个海关收入额应该是比较低的。胜田主计对南京下关码头的吞吐量和贸易额、贸易逆差状况进行了记述。“根据1908年的统计,船舶吞吐量约五百二十万吨,货物进出口总额为一千零五十万两,其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进口总值约六百九十万两,而出口只有约三百五十万两。总之,南京是一个消费性城市,虽然也有毛皮类、丝织类等一些产品,但物产并不十分显著,只是一个典型的旧都和两江总督驻地而已吧。”(24)虽然出口物产不够丰富,而且贸易逆差也很严重,但1908年南京下关港口的外观看起来已经比较成规模了。据小林爱雄的记述,“从港外看金陵,德国的旅馆、英国的洋行等,鳞次栉比,威风凛凛。这与城内的支那街道截然不同”(25)。小林所说下关港口和南京城内存在的巨大差异,显示了大贸易与小买卖的区别。 大贸易谈物产关税,到了城内的小买卖则可以看到南京的世态人情。关于清末南京最繁华商业街道所在,明治游记中有明确记述。1899年11月17日午后,内藤湖南“在农商务省和三井公司的留学生陪伴下,前去逛了南京最为繁盛的市街——三山街”。“这里距离科巷应该还有半日里的路程。逛完一两家古董店后,回去学堂。”(26)胜田主计在内藤湖南游历南京十年之后,1909年7月1日“傍晚,乘车游览了城区商业中心——三山街及附近秦淮天神桥等地”(27)。据二人所述,三山街应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了。三山街后来的发展,如在民国时期的状况可以看作是这一繁盛的延续。“城南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商店门类、数量多,分布密集,城市地价为全城之最,三山街地区地价在1928年时就已达到200元(大洋)每方丈,远高于全城其它地区。”(28)1910年8月游历南京的佐藤善治郎记述:“进入水西门。这一带是南京繁华的中心,道路两侧大厦林立,正所谓‘车毂击,人摩肩’。”(29)差不多一年之后,1911年7月东亚同文书院第九期学生记述:“考察水西门附近,感觉自己好似也成了一个够格的商人一般。”(30)这两段记述表明1910、1911年的水西门附近商业十分繁盛,但仅据此似乎并不能确定当时南京的商业中心由三山街转移到了水西门,认为商业繁盛区域从三山街向西北扩展到了水西门一带,或者说西水关一带传统繁华地区有了进一步发展比较合适。水西门是内外秦淮河的汇合之处,门外设水陆码头,是通往南京西郊——上新河的要道,外地商贾多循水路聚集于此。“走过城西南角之赛虹桥,北转乃西水关,秦淮河与护城河在此合流。水波平稳,舟船往来,保留着往时繁华之痕迹。”(31)1899年内藤湖南就曾记述过水西门一带的繁华,所以十几年的发展之后,水西门渐渐有了商业中心的样子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繁华的街道主要是商号林立的商业中心。在清末南京街道两侧的商号名称是怎样的呢?1910年8月佐藤善治郎从下关坐人力车前往位于中正街(今白下路)的日本总领事馆。自鼓楼开始关注南京的商家招牌。通过这段记述,清末南京商铺名称和常见街道字牌的大概信息一目了然。“商家门前树立高柱,上面竟挂上几块招牌,着实稀奇。坐在人力车上,一边看着各种招牌一边前行很是有趣。仕官行台,即官吏的临时住所,也有上等旅馆之意。很多旅馆会在门口对面砌一砖墙,用大字把这四个字写在上面。整容,即理发处;照相或丽珠照相,即照相馆;钟表,即钟表店;刘字号,好像就是刘姓老板开的店;公司、局,即日语所说会社;洋行,即外国人开的商店;真不二价,即不报谎价;书阁,即艺妓屋(并非书店);车站,即车辆停车上下客处;学士靴,即西洋式的鞋子;头等,即一等;小便池,即公共厕所;钱庄,即兑换商;押、当,即典当商;君子自重,即禁止小便;闲人莫进,即无事者禁止进入。很多商店门口贴着半片红宣纸,写有‘龙来集宝’等语句。那是每年元旦要张贴的。很多招牌为中西(32)旅馆、中西药铺等,万不可认为是日本人开的店。此‘中西’之‘中’为中国,‘西’乃西洋之意。”(33) 明治游记从清末南京的贸易状况、商业布局和店铺名称等方面,描绘出清末南京经济地理的一副略图。清末南京下关码头的吞吐量和关税收入都比较有限,在市内商业布局上,三山街和水西门一带是商业繁盛之地,店铺有中有外,经营内容也是各种各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