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日修好条规》和《马关条约》的先后签订显示了清末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向。伴随条约的签订,中日两国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日本官民来到中国,留下为数众多的中国游记,内容既有对清末中国的细节刻画,也有主观评断。其中涉及南京的篇章十分丰富,成为研究清末南京形象的一个视角。通过解读,可以明晰清末南京的城市交通状况、海关贸易及关税状况、市区商业布局及商铺经营状况,以及形胜依旧、古韵犹存、萧瑟中艰难恢复的整体风貌。通过明治游记呈现清末中国形象,明确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及其变迁,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 键 词:明治游记/清末南京/城市形象/交通/商业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 作者简介:杨洪俊,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而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攫取了更多在华权益。这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官民进入中国。为数众多的日本人,官员、学者、实业家、学生等各色人物来到中国,实地感知中国,并留下了大量游记。游记中有所到之处的山川名胜、风俗民情、商贸物产,还有所接触官员、名流的相关记录,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游历南京所留下的文章为数不少。本文选择明治游记中有关清末南京的篇章进行分析,立足于构建日本人眼中的清末南京城市空间,呈现其时南京物象,进而对游记中有关清末南京社会人文所做论述进行讨论,力求立体呈现明治游记视角下的清末南京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及其变迁状况,为中国形象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清末南京的一种呈现载体:有关南京的明治游记的分类与介绍 日本东洋文库中国研究室所编《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国旅行记(解题)》中,1912年前的中国游记共列39篇。该书对各游记的作者、初版时间和大致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16篇,有作者游览或旅居南京时留下的相关记录。虽然该书总共收录日本明治以来游记400余种,但是由于当时游记数量众多,正如该书前言中所说,书中收录的游记数量与明治以来在日本刊行的中国旅行记整体数量相比不过九牛一毛。因此本文选择游记时,还参考了日本游摩尼(ゆまに)书房于1988、1989年出版的《明治北方调查探险记集成》,该书房1997年出版的《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韩国景仁文化社1995年发行的《南北朝鲜地理风俗志丛书》(日文引进版),爱知大学2006年发行的《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志》系列等。根据作者身份及出游目的将南京相关游记的重要著作分类介绍如下。 第一类以政治、军事考察为目的,作者身份多为官员、军人或浪人。高桥谦的《支那时事》记述的是1884年其“南起百粤,北至燕赵,而西远游于巴蜀,与其人士亲近交往,于其风俗人情”①的深入观察。村木正宪1900年为考察清韩两国通商体制,写成《清韩纪行》。作品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了所到各地的地形、交通通信网的实际状况、关税、物产、地方行政、风俗、在留当地日本人的活动和居留地的实际状况等。《七十八日游记》是德富苏峰于1906年以贵族院议员和日本《国民新闻》记者的身份游历中国时所写。前半部题为“过眼记程”,收录即兴印象,后半部是“触目偶感”,是对“支那及支那人”短评集。1908年底,小林爱雄游历中国,写成《支那印象记》。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国观可以用两方面概括:蔑视中国论和侵略中国论”②。《清韩漫游余沥》的作者胜田主计,1909年为考察清韩产业、贸易、经济、财政等情况,来到朝鲜和中国。漫游所见所闻含“韩国所见”“满洲所见”“支那本部所见”三部分。《一日一信》《旅行纪念志》《孤帆双蹄》均由东亚同文书院出版,是该书院学生的中国调查报告。东亚同文书院对中国的调查,事实上为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情报支持。 第二类以游历山水、思古观今、歌咏情怀为主要目的,作者主要是学者、记者、教习、留学人员、学生等。内藤湖南的《支那漫游燕山楚水》,记录其1899年在中国近三个月的游历,“本书出版后,成为不少日本青年游华时的必备指南,于日本对华认识的形成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我们研究甲午战争后的中日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③。《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是中野孤山的著作,记录了作者1906到1910年从上海至成都的旅程等,“叙及国民陋习,作者言辞有些过激,但似无特别中伤之嫌”④。1908年,时任日本帝室博物馆总长股野琢经朝鲜游历中国,所写游记名曰《苇杭游记》。佐藤善治郎的《南清纪行》是其1910年游历南中国的游记,书中概括地说明了上海、南京、武汉三镇、苏州、杭州的地理、历史、经济等情况。 第三类以实业考察为目的,作者以实业家为主。日本栃木县下野新闻社1909年组织观光考察团赴满韩。从实业家视角观察到的满韩的工矿业、商业、贸易、通货情况,还有政情、风俗等,出版为《满韩观光团志》。赴清实业团志编纂委员会编写《赴清实业团志》,于1914年出版。赴清观光实业团1910年在涩泽荣一主导下组建。书中记录旅行日程及各地欢迎者名录,欢迎会上双方的演说摘要等。 第四类以传播宗教为目的,作者为宗教人士。日本西本愿寺当时的新门主率众于1899年踏上清国巡游之途。归国后记游记曰《清国巡游志》。所记内容为旅行日志兼为地志,包含向清国推广佛教之课题和意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