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俄罗斯文学 >

俄罗斯的家庭和婚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俄罗斯文艺》2013年3期 (俄)维·费·沙波瓦 参加讨论

    既然全身心地服务于社会,自然也就不会把家庭放在某种重要的位置上,不会认为家庭除了用作达到社会目的的手段之外还能有什么独立的价值。社会的泰坦精神,以及用激进的(多半是革命的)手段使社会得以根本而迅速地好转,这一目标诚然充满了高尚的精神:为了社会、祖国和人类而毅然弃绝个人利益。这一目标把热情,勇敢和决不妥协的精神等个人品质提到了首位。但与此同时,它也引发出一种狂热的能动论,以及带有亢奋性质的杂乱活动,在这种热情似火的活动中,所有人类公认的价值观统统化为乌有,其中也包括家庭,为了重要得多的目标而理应毫不犹豫地牺牲家庭。上述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在许多作品中所赞颂的恰恰就是这种狂热的能动论。只有在海外作者的笔下,以及B.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才反映出对个人完全服从于社会服务所持的否定态度。俄罗斯知识界对狂热能动论首次提出的批评意见,出现在著名的《路标》文集(1909年)中。
    依照我们的论题,B.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显得特别有趣,因为书中与不顾一切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形成取舍关系的正是家庭。什么是生活的首选目标,两位主人公安季波夫-斯特列里尼科夫和日瓦戈医生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对前者而言,无疑是社会服务,而对后者则是家庭和心爱的女人。与此相应的是,在安季波夫-斯特列里尼科夫看来,只有通过积极参加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忘我地投身于革命,才能做到自我实现,然而尤里·日瓦戈却认为更加重要的是最亲密的环境因素——家园、家庭、亲人和心爱的人,这些构成要素能够给人带来亲切感,能够温暖人心。与自身的生活定位相一致,帕维尔·安季波夫上了前线,接着在国内战争期间成了一名红军政委——斯特列里尼科夫。他坚信自己选择的理想是正确的,因此毫无保留地投身其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未及发现,他正在成为这一思想观念的俘虏,完全被它所左右。随着他乘坐的喷射出一股股火舌的装甲列车疾驰而过,周围的人纷纷倒下,他忘却了人际关系的自然法则,丧失了爱和同情的能力。一直支配他热切愿望的是,从根本上迅速地扭转乾坤,改变历史进程。设定的目标过高过大,进而丧失人性,完全彻底地献身于一种观念,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自杀。而这场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主人公本人。
    正如上文所述,帕斯捷尔纳克把安季波夫的狂热能动论与日瓦戈医生的立场加以比照。后者认为人生的主要意义不是服务于社会和某种思想观念,而是家庭和身边亲近的人。从小说所表现的截然相反的立场中,可以看出极具特色的两极,相互排斥的两种观点,这是俄罗斯精神理念在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上的一大特点。两种立场在俄罗斯人的意识里都有所体现,也是一直存在的。两者孰先孰后,孰主孰次,很难断定。在戈尔巴乔夫改革后的那些年代里,许多人对以激进手段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乐观方案普遍感到失望,而这一情形对家庭和家园地位的上升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以舍身忘我的精神服务于社会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先前这一信念占主要地位,而当今在很大程度上已退居次要地位。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两种观点是相反的极端,或者准确地说,是对家庭与社会相互关系所持看法的两个极限。两极的纯粹拥有者只是相对少数,而大部分俄罗斯人的看法处于两极间隔的某个位置,并或多或少地倾向于其中的一极。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俄罗斯社会最终会失去对狂热能动论的热情,也不再以社会的泰坦精神为宗旨,并能够在家庭和社会服务的价值观之间保持协调均衡,而不会走向任何一个极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对个人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个人应优先于任何一种社会整体(无论是国家,还是集体,抑或家庭)这一点缺乏理解,那么这种平衡是不可能做到的。不要忘记,家庭也能够控制和支配个人,而且在这方面与社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个人被家庭所控制和支配,就可能导致与毫无保留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相同的后果——不自由,放弃个人的鲜明特征和个人的创作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因此,在关心家庭与服务于社会整体、人类和祖国这两个目标之间,从整体上来看,并不构成取舍关系。至于在俄罗斯时常出现另一种情形,即二者发生对立冲突的事实,那也无法推翻这一正确的观点。家庭的稳固还会促进国民的团结。一位颇有声望的日本作家和哲学家写道:“国民的团结力量使日本跻身于一流强国之列,这一力量之所以特别强大,就是因为无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两者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核心——都是稳固的。这些关系不像欧洲人那样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也不具有所谓的合乎理性的特征,但却纯朴、自然,极具内在的活力,我们的社会各阶层也因而特别稳固。”[5](253)
    20世纪前几十年,在俄罗斯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其论题是基督教徒的婚姻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一个极端的观点还是早年间由Л. H.托尔斯泰提出的。托尔斯泰说得不免有些过分:他对基督教徒婚姻的可能性本身一概加以否认。在托尔斯泰看来,既然性行为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伤害,是一种兽性,那么就不应该有基督教徒的婚姻。B. B.罗赞诺夫则持截然相反的立场。罗赞诺夫指责基督教会很少关注婚姻和家庭问题。在罗赞诺夫看来,家庭和婚姻应该是教会保护的最主要的对象。性行为理应完全被圣化,理应得到教会的祝福。罗赞诺夫甚至容许性行为可以径直发生在教堂处所之内,为此可以加建旁室——教堂的附属建筑物。持有反常观点的这位思想家对巩固家庭关系、生育、提高俄罗斯的出生率、养育健康的子孙后代等问题都极为关切。
    稳固的家庭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想必已无需专门加以论证。然而,家庭对社会,对整个人类的道路和命运的影响在其广度和深度上都需要做极深刻的思考。正是在家庭里,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就会出现一些发展趋势和方向,它们形成人类的生活道路,后来就被称为“历史的规律”;要想在将来改变它们,那是极为复杂和困难的。对此俄罗斯思想家И. A.伊林特别指出:“德国神学家托鲁克断言:‘世界被儿童室里的人操控着。’他说的不无道理……儿童室里的人既可以建立世界,也可以毁掉世界;从这里铺设出的不仅是拯救之路,而且还有灭亡之路。”针对宗教和种族冲突加剧的原因,当代意大利作家和哲学家翁贝托·艾柯其实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要让出于种族和宗教原因而相互射杀的成年人学会容忍,那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时机已经错过了。也就是说,当野人般的偏执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与之进行斗争,通过持续不懈的教育,从最幼小的童年起……”
    本文译自维·费·沙波瓦洛夫著《俄罗斯文明的起源和意义》(莫斯科,2003年)第九章第四节。——译者注
    注释:
    ①持家人:原文为устpоительница домашнего очага.该词组的直义为“家庭炉灶的操持者”。——译者注
    参考文献:
    [1]К.列昂季耶夫:隐居者手记[M],莫斯科,1992。
    [2]C. Н.凯达什:弱者的力量:俄罗斯历史上的女性[M],莫斯科,1989。
    [3]Н. Г.车尔尼雪夫斯基:文集[M],第一卷,莫斯科,1959。
    [4]И.帕佩尔诺: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现实主义时代的人物[M],莫斯科,1996。
    [5][日]石坂洋次郎:皮包里的几张小纸片//М. Л.格里戈里耶夫主编:日本面貌(译文和随笔),莫斯科,1997。
    [6]Л.托洛茨基:忠诚的革命[M],第一辑,莫斯科,19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