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金元浦(1951— ),浙江浦江人,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文学解释学——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接受反应文论》、《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大美无言》等,译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走向接受美学》、《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编有《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化概论》、《文艺心理学》等,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 创新是文学理论与批评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对于传统理论的置疑,是改革创新的起点,而理论探索的开放则是一切创新和改革的前提。 问题一:文学是否拥有一种确定不移的唯一的本质,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辨证地概括,正确地认识,就一定能揭示文学的确定不移的本质。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这种本质是统贯一切文学现象的,与之相应,必然有一种一统的文学理论体系来揭示文学唯一的本质? 问题二: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固有的属性,是否恒久地存在于那里,像地下的矿藏,等待你的发掘。只要你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如果你没能发掘到它的本质,那是你的认识的失误和你的方法的无能? 问题三: 文学是否是一种“永恒的真理”,是超越时间的亘古不变的东西?如果文学拥有真理,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能够超越地域、超越国度、超越民族和超越文化,而具有面对一切文学难题都迎刃而解的能力? 当代知识考古学(知识谱系学)和文学解释学(阐释学、诠释学、释义学)告诉我们,文学并不拥有一种确定不移的唯一的本质,这并不是说文学不可以进行抽象的概括,而是说文学一直处于内外两个维度(现实与本体)的变动中,处在常态与转型两种形态的发展中。因此,文学理论史也从来没有真正找到文学唯一的本质,也不可能找到一种真正统贯一切的一统的文学理论体系。我们今天文学领域的所有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都不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唯一的,不是亘古不变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同人们理解的那样,它是由人所建构的,是人们在一种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创立的,是在一种文化传承机制和知识传播构架中阐释、选择和构建的。它不是客观的物质构成,而是主体间交互对话并约定的产物。 真理是永不完结的过程,真理是无尽真理性的集合。文学永远在过程之中,文学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所以文学理论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或最后的真理,而多元主义文学观展示了“范式多元、话语丛集”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 文学当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路径与方式,作为其理论掌握形态的文艺学的发展也有其相应的发展轨迹。当代文学是在不同的文艺学范式指导下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文艺学话语的演变史、更替史和丛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