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简论文艺创作反映论与文艺理论的实践创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朱印海 参加讨论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旧的机械反映论首先是将感性与理性分裂对立,导致反映认识内容的模糊。机械反映论强调反映主体与反映客体是一种感性关系,没有反映过程或动态流程。反映主体只是一种直接简单的(感性)观照,没有主体的知性分析,也没有逻辑的理性综合。因而缺乏对反映对象的积极地实践把握,而且彼此又是截然割裂对立的。其次,客体与主体分离,导致仅仅反映客体,不反映主体,认为反映论强调的是对客体的直接映照,这样反映的结果,并不包含主体的思想情感,因而反映的结果是不完整的,不真实的。此外,旧的机械反映论还把认识与实践割裂,导致了人仅从认识论上探讨对象的本质。机械反映论在认识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上,重认识轻实践,把艺术的本体性仅仅归结为认识,而忽视实践的整合性与创造性。因而用这样的反映论来解释人类的认识成果,或者说明文艺创作是根本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反映论和以往这种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有根本的区别,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马克思还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通过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各种思想意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机械的,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的过程,是人在反映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创造的结果。其次,对作为反映结果的意识形态更应突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作用。那末,具有“观念的东西”的特性的文学艺术当然也是如此。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可以说是对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唯物辩证法的最精彩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历来坚持实践的观点,对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我们首先应从人类实践的层面进行认识。即把反映的对象和反映的过程当作实践去理解。人们所接触到的外在客观事物作为纯自然的存在是很少的。恰恰相反,人们所接触的大量事物和现实的东西不是从来就存在,不是从来就是这个样子。它们是人的积极实践的结果和产物,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过的,是人的智慧和劳动把它们创造出来的。旧唯物主义完全不懂得实践的改造和创造的特质。离开实践,对事物、对现实的认识就只能是机械的直观的,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美学是实践的学说,其理论主旨就是要求人们要从实践上去理解事物,并且在对现实的认识和把握时,主要不是对事物做直观反映,而是对事物的进行积极能动的创造性反映。
    人的实践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实践中,一方面,人们把客观世界改造成观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观念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将观念的东西转变成客观的存在,即按照人的观念改变原来世界的存在,使观念对象化或外化,实现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的把握。这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无论是观念的把握还是实践的把握,都充满着创造性。首先,人们观念地把握世界的实质,是人脑把物质的东西改造成为观念的东西。正象我们前面提到的马克思所说的“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改造过的物质当然和未改造的物质不同。反映了人的在一定价值观和审美观下形成的需要,它是实践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其次,人们在实践中把握世界,即观念对象化的过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折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创造,人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新的对象世界。这说明实践具有创造性。所谓从实践上去理解事物就是要人们懂得认识决不单纯地是一种反映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且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说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主体活动、一种创新活动。
    能动的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还更突出了反映意识的主体能动创造性。马克思指出:在这一点上以往的旧唯物主义未能做到,它反而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由于唯心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性意义,所以唯心主义只能抽象地去发展意识的能动方面。马克思提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一种巨大的创造力量。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因此,所谓对对象、现实、感性的“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要承认依据主体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意识对对象的改造和重构,简单地说,就是要承认意识也创造世界。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同旧的简单的机械唯物论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如果把它仅仅看作为一种机械的反映论是不正确的。应该说它是包含着实践和创造的反映论,它实际是一种创新的理论。在反映的过程中它不仅求真,而且求新,它是求真与创新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是建立在他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首先,要看到一切文艺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再现。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如此,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是如此。这是说一方面文学艺术是“移人人的头脑”的“物质的东西”(社会生活),表明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并非是完全的虚构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文学艺术根本离不开社会生活,离开了现实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是一种唯心的瞎编乱造,无端虚构。这正像刘宁所说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5]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现实主义理论中也反复强调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如针对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提出“要真实的评述人类的现实关系”;针对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提出“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可以说这些都是对文艺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原则的肯定和坚持。而一切文学艺术实践也充分说明这一问题,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正是十九世纪初叶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正如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前言》里所说的:“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风俗史。”可以说巴尔扎克的这个近百部的小说系列上下纵横、古今融汇,他在广阔的社会背景里,把巴黎的都市生活和外省的乡村现实,都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笔法做出了艺术的描绘,既真实充分地展示了当时法国历史现实,有创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对此恩格斯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 [6]
    然而任何文艺创作都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地创造过程。其中含有创作主体的审美观念和强烈的思想感情活动。王元骧先生对此论述到:“反映有感性的、心理水平的与理性的、意识(理论)水平的两种形式。前者与后者不同,不仅它所直面的是一种具体的存在物,而且人的心理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这决定了心理水平的反映不同于意识水平的反映,它虽然不像理论形式那样,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可以无限止地向着事物的内在关系和联系深入;但是却不仅保持着感性对象本身的整体性和鲜活性,而目.还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主体的个性(包括情感、意向、兴趣等等)的色彩。我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反映,在我看来就是这两种水平反映的统一的形式。”[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