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社会意识结构的模式建构: 1.马克思关于任何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的观点,内含了社会意识是多层结构的认识。本课题根据马克思相关思想,借鉴弗洛姆社会精神结构模式及其它当代理论,确认任何社会共同体的社会意识都是分层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可分社会显意识——社会前意识——社会潜意识三层面;社会显意识主要是表达社会统治阶级和集团的观念系统;社会潜意识构成复杂,主要由历史积淀的文化无意识和不能见容于社会显意识的现实意识构成,社会前意识界于两者之间,由与社会显意识有差异、但可能被容忍的社会意识构成。 2.所有社会意识话语都对社会现实有某种表述力,那些表达了主导性社会现实的显意识话语会被神圣化和绝对化,其片面和局限则被掩盖;单一的社会意识话语不能完满覆盖和表述社会现实的复杂构成,这决定必有多种相异的社会意识存在;社会显意识往往要以妖魔化手法歪曲、压抑异己性社会意识,使其潜意识化;对社会潜意识的歪曲、压抑的目的并非不希望社会成员意识到它(社会显意识必须社会潜意识存在为前提),而是不希望社会成员合适地(正确地)意识到它。 3.社会显意识话语作为社会共同体组织、维持和运行的主导性话语系统,遵循着“建构——发展——膨胀——解体——重构”的规律;社会显意识在符码化之初,往往是在有限的核心概念和命题基础上逻辑地推演出的一套话语系统,具有内在总体性和自洽性,因表述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性现实,具有相当的解释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异质性现实越来越强大,社会显意识话语不能有效、全面覆盖和表述它们,其片面性、局限性开始突显。社会统治集团可能对社会显意识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更新,保持核心理念、汰滤某些虚假内容,吸纳某些社会前意识或潜意识成分,以扩大自己覆盖面和表述力。这必致社会显意识话语膨胀庞杂,成为失去逻辑自洽性的话语集群,表述了新现实的社会意识将从庞杂的话语颖出,获得主导地位,形成主导多元的新的社会意识话语格局。 4.这个过程导致社会意识结构的相应变化。若社会显意识过分自我崇化,则必对异己性社会意识采取严厉拒绝姿态,将其压抑到社会前意识或潜意识层面,社会对抗趋于激烈;若社会显意识有较强自我反省和更新意识,相对温和开放,则社会潜意识中大量内容会升上社会前意识甚至显意识区域,社会对抗趋于缓和;这个过程,也是社会意识对社会现实表达力提高、社会压抑消除到较低限度的过程。与这种运行相伴随的是对社会显意识与潜意识相对去圣化和去魔化的过程。 按照社会意识发展的这个过程和规律,可以根据不同社会共同体的特征,将社会意识结构形态主要区分为4种,即正锥型结构、正梯型结构、橄榄型结构、倒梯型结构。其构成特征如下: 5.任何社会意识都要召唤接受和承担它的社会主体,所有社会成员都将有意无意对这种召唤作出应答,让社会意识结构内化形成个人化的社会精神人格。由于社会意识结构本身内在的矛盾性、对立性,决定了应答社会意识结构召唤的社会成员精神人格的复杂性、多样性。从与社会显意识关系的角度分类,可以将社会成员的精神人格区分为接受型、叛逆型、调和型和分裂型四大类;接受型人格是被社会显意识主导的人格;叛逆型人格是社会潜意识主导的人格;调和型人格是社会前意识主导的人格;分裂型人格是被多种相异和对立的社会意识主导的人格。 6.社会意识结构需要一定的意识形式表达,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宗教、法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部类,都是承载社会意识的的不同形式。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和任何社会意识没有本质上的对应性,它们可以承载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任何具体内容,也可以拒绝承载这些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