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蒂尼亚诺夫的戏仿理论初探(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孙烨 参加讨论

    (三)戏仿与戏仿性的区分(пародийность ипародичность)
    戏仿性(пародичность)是一种与戏仿(пародийность)极为接近、也极易与之发生混淆的现象。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戏仿性通常以某部作品为模板塑造新的作品。许多讽刺诗的作者喜欢借用普希金或莱蒙托夫的诗歌为模板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社会诉求,这就是典型的戏仿性现象。这些作者之所以选取名家的作品为模板,不外乎是因为这些作品已经成为独特的文学符号,而在这些文学典范的形式上进行再创作势必会借助典范的力量增强新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这还是一种营造幽默的便捷方式,而幽默又是讽刺诗常见的附带功能。不过,在以戏仿性为主导的现象中,对某部作品的具体指向性是缺失的,戏仿形式被用于非戏仿功能。因此,戏仿性现象(пародичность)不可被归入戏仿(пародия)的范畴。
    与戏仿性相对的是戏仿(пародийность),特指戏仿的功能。功能是区分戏仿和戏仿性的本质特征。如果说戏仿性(пародичность)倾向选取符号化的文学典范,以它们的形式为套式,但却在艺术手法和作品意义上没有与之建立任何联系,空有戏仿的形式而没有戏仿的功能,那么戏仿(пародийность)在特定的文学体系下必然与被戏仿的文本具有某种紧密的联系。被戏仿的文本在二重格局中意义重大,即使这个文本本身没有价值,但在戏仿二重格局的烛照下,这一文本却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和利用价值。
    戏仿与戏仿性是两个体系概念,跳出文学体系便无法理解这二者的含义。随着它们在体系中位置的改变,它们具有相互转变的可能性;如果戏仿作品与被戏仿作品之间的关系呈现契合与对立的辩证统一关系,那么戏仿就和戏仿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戏仿功能也不会转变成辅助性的戏仿形式。
    (四)“戏仿个性”(пародическая личность)
    戏仿个性是蒂尼亚诺夫在探讨戏仿理论时涉及到的又一个有趣现象。它指文学家的生动个性在进入文学体系的进程中、在文学斗争的冲刷下不断变形,最后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被普遍戏仿的对象。戏仿个性是介于文学主人公和现实人物之间的交叉现象。从一方面来看,它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而不忠实于这个人物的本源特点;从另一方面来看,他近似艺术世界中的主人公而又绝不是一种现成的、静态的形象。戏仿个性是文学体系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文学体系一样是变动不居的,它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蒂尼亚诺夫以赫瓦斯托夫公爵(Д.И.Хвостов)为例阐释了“戏仿个性”的概念。赫瓦斯托夫公爵是19世纪初“俄语爱好者协会”的成员,属于那个年代的三流诗人,但他对自己的诗极为自信,遇到任何事情总要发表一番言论,始终积极地活跃在俄国诗坛上。事实上,赫瓦斯托夫公爵只是“俄语爱好者协会”中受到文学攻击的众多代表之一,他作为“戏仿个性”“脱颖而出”是由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所致。不同的文学家把他作为戏仿的主人公从一个文学体系移入另一个文学体系。在文学体系(文学时代)的“孵化”下,赫瓦斯托夫公爵的本真形象变得面目全非,他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特定形象的主人公,逐渐成为某类戏仿作品的中心,他开始代表一种独特的戏仿风格体系。
    遗憾的是,蒂尼亚诺夫在后期的研究中没有继续深入探讨“戏仿个性”这个课题。其实,在他的许多理论著述中经常出现像“文学个性”、“受排挤的人物”这样的主题。这些主题和“戏仿个性”有许多共通之处。它们是作家生平研究与诗学研究的交合地带,它们位于作品研究与作者研究的边界位置,此类主题研究最能鲜明地体现出文学系列和文学外系列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主题在蒂尼亚诺夫的研究视野中不是单纯的诗学问题,它们还具有史学和人类学意义;它们与具体的文学作品、风格、流派等概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反思文学史的演变规律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这是蒂尼亚诺夫开启的一条新的研究传统,它尚待后人去延续、发展和丰富。
    纵观戏仿理论在蒂尼亚诺夫思想体系中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戏仿理论之内涵在不断地得到更正和细化,而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展。蒂尼亚诺夫的研究视角从对戏仿手法的具体分析转入对戏仿本质的深入探讨(有关戏仿是否具有诙谐性的讨论以及有关戏仿形式和戏仿功能的讨论),最后他又转入对戏仿现象的宏观考察。对于蒂尼亚诺夫而言,戏仿既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工具,帮助他开辟新的学术领域和探索新的学术话语。在蒂尼亚诺夫的视野中,戏仿已非单纯的风格、手法、体裁之变体,而是一种集诗学、美学、文学史概念于一身的元概念。
     
    [导师周启超教授点评]
    百年前诞生的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是20世纪文论发育的一个起点。“陌生化”理论,“文学性”命题,对百年来整个世界的文学研究、艺术研究、美学研究发生了且还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戏仿”理论。
    “戏仿”通常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一种手法。在蒂尼亚诺夫这里,“戏仿”则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文学演变”的一个重要机制。蒂尼亚诺夫是从戏仿手法切入戏仿机理、戏仿功能的。
    孙烨的这篇文章对蒂尼亚诺夫“戏仿”理论的基本要点,蒂尼亚诺夫这套戏仿理论话语(“戏仿”、“戏仿性”、“戏仿个性”)的建构路径,进行了比较清晰的梳理。这有助于我们对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理论建树的深度开采,更有助于我们对“戏仿”理论的多维度认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