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的文学研究的语境中,美和审美的内涵与现代文学理论所说的审美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把审美活动视为一种不同于理性认识的感性活动,强调审美感性与身体及精神活动的关系。二者的区别则在于:现代文学理论所说的美与审美,主要是指艺术形式及其对感性活动的影响,而马克思则把美学问题作为其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强调对象化劳动对美和审美的规定性。就此而言,可以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话语系统,我们应在马克思的美学话语系统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审美意涵。更重要的是,虽然也强调审美对文学艺术的规定性,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接受把审美性视为本质规定的文学观,而是像伊格尔顿说的,马克思“一直对审美价值保持了某种沉默”(38)。 与现代文学理论以审美性界说文学艺术的本质不同,马克思是在艺术生产的意义上阐释文学艺术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的。只有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我们才可能对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有更深刻的理解。艺术生产论的要义,在于强调由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社会体制等等因素组成的运作机制对文学艺术活动的制约,是把文学艺术活动放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中,通过社会运作体制和各种社会关系去认识文学艺术及其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把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思想视为他阐释文学艺术问题的核心范畴,通过艺术生产理论所展开的研究空间和阐释方式,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范式特有的结构和思路,由此构成的问题和与之相应的对象,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当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之后,文学艺术活动就越来越受制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把文学艺术活动视为一种生产活动,意味着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性质与特点的考察,既要关注这种活动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又要关注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它的制约。 (2)文学艺术活动要受生产与消费一般关系的影响,其不仅涉及后来的接受美学所讲的文学形成于接受与创作的互动问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现代文学理论仅从作者主体讨论文学艺术的思路,以受众的介入和文化市场的存在,颠覆了现代文学理论把文学艺术活动界说为个性表现的美学观,向今天的文学研究提出了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重新认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特点的新课题。 (3)提出了在物化关系上审视文学艺术的问题。物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因此有了被商品化的可能性甚至必然性,它使作家艺术家因此有了作为生产者和非生产者的双重身份,也使文学艺术在这种物化关系中形成了现代文学理论或是避而不谈,或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有害于文学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而“艺术生产”论则指出,物化其实是文学艺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文学活动存在的基本状态,是文学艺术产品必然具有的一种属性。所以马克思主义文论既讨论审美性与商品性之间的矛盾对立,又研究二者平衡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更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文学艺术种类例如电影的生产与消费,只能存在于商品生产的市场环境中。它向文学理论研究提出了必须在物化基础上重新阐释文学艺术的吁求。 (4)艺术生产论给文学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维度和视域,那就是我们必须关注文学艺术活动与社会体制的关系。艺术生产具有社会性,这使文学研究必须关注文学活动与社会制度、机构体制、出版业、传播媒体、评价机制、文艺政策等等发生关系,使文学艺术理论不能不打破内部研究的藩篱,以多重关系诠释文学艺术活动的特点,认识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功能。 (5)正因为文学艺术活动是在多重关系中展开的,文学艺术必然要和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伦理等等非审美因素发生密切的关联。这些非审美因素不仅是制约、干预文学艺术审美活动的要素,而且还会成为文学艺术的题材、主题乃至内涵、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审美因素和文学艺术活动的关系并非总是外在的、矛盾的、对立的;相反,它们实际上构成文学艺术及其生产活动的内在要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特点就在于它从不把文学艺术视为单纯的审美活动,而是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事件来阐释的。 (6)媒介和技术是任何艺术生产都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现代艺术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学理论因此需要关注媒介技术介入文学艺术的问题,把媒介和技术视为对文学艺术的性质与特点具有制约性和规定性的因素。 (7)艺术生产论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既是艺术生产的一个典型形态,又向研究者提出了用艺术生产理论来予以阐释的要求。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阐述之所以既有其不可否认的贡献,如深刻地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模式化,以及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实现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方式等,又相当突出地暴露了其无视大众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批判意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艺术生产的观念。 马克思用艺术生产诠释文学艺术活动的特点,意义就在于强调文学艺术活动既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审美是其不可或缺的维度,同时又强调了文学艺术活动要受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等因素的制约和规范,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研究范式所具有的特点和意义。 附录: [苏]里夫希茨编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目录 文艺创作总论 思想性与现实主义 革命悲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同他的通信 拉萨尔附在1859年3月6日的信中关于悲剧观念的手稿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黑格尔的美学 理论思维以及艺术对世界的掌握/思想和语言/材料在艺术中的作用 即兴之作与诗歌/论作品风格/论文字论战/论翻译 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恩格斯反对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信 恩格斯对梅林的《莱辛传奇》一书的评价 先进的思想家和统治阶级自私自利的卫道士李嘉图和马尔萨斯 论对阶级意识形态的科学的和庸俗的理解 历史的继承性及其矛盾 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艺术问题 阶级社会中的艺术 艺术的产生 艺术感觉的历史发展/劳动在艺术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艺术创作和审美感受社会分工 分工和社会意识/个人才能与社会条件/分工的摧残作用/工场手工业/ 智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劳动的异化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状况交换价值、货币和世界文化 量对质的支配/货币—没有个性形式的财富/货币的颠倒黑白的力量/ 财富的审美形式/金和银 资本主义和古代社会 古代世界和资本主义积累/古代对分工的看法/ 古代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对剩余价值的贪欲 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 封建家长制联系的瓦解和现金交易的统治/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与精神创造 艺术和诗及其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关系/资产阶级的趣味及其末路/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劳动 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 社会力量的“异化”/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自由和奴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和机器/雇佣劳动的历史意义/竞争与世界文化/原始风俗的诗歌和资产阶级文明的散文/向前发展和家长 制的局限性/印度家长制的解体/资产阶级文明与犯罪/家庭的解体/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与财富/工人阶级与社会的进展/工人阶级和文化/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破坏文物的行为 艺术与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内容 私有制的消灭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消灭私有制和发展个性/对平均共产主义的批判/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艺术/个人与社会/禁欲主义与享乐/劳动与游戏/自由王国和物质劳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