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马克思文学批评话语的读解方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华中学术》 孙文宪 参加讨论

    与韦勒克断然否认马克思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不同,马尔赫恩通过读解里夫希茨整理的文本,指出马克思的文学言论虽说未必相当于一套完整的理论,不过某些观点在今天还有一定的影响,并认为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历史来看,这种影响就在于它。有“发端”的意义,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历史的第一个阶段即“古典主义的或科学社会主义的相位”。而如此定位的理由是,“从他们的论述中没有发展出更多的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文学理论仅仅“强劲地持续到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半期”,在后续的“批判相位”和“批判古典主义相位”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论就越来越偏离了这种“古典”轨道,“这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今天仍在继续”(12)。这里暂且不讨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阶段的这种描述,我们更关注的是这种描述对马克思与文论发展关系的分析;认为更需要反思的是,马尔赫恩为什么把马克思的文学言论视为一种古典主义的见解,而且认为20世纪后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走向已经与之无关了呢?
    我们认为,问题就出在里夫希茨的《论艺术》对马克思文学言论的梳理上。说得更准确一些,问题出在里夫希茨整理的文本对马克思批评话语的知识分类上;马克思的文学言论所以被马尔赫恩指认为古典主义,显然与里夫希茨的分类梳理所呈现的理论体系有关。
    对里夫希茨来说,为了使马克思的文学批评话语能够呈现出一个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对他的零散言论进行分类性的梳理。可是他似乎没有意识到,分类的意义并不在于把各种言论简单地划分到不同主题的名下;分类的实质是把马克思的批评话语分门别类地置放到某种文学理论的知识系统之中。借用福柯的话说,分类就是要让马克思的零散言论呈现出一种知识的秩序,而知识秩序则是按照特定知识型的认知方式所做的排列组合(13)。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里夫希茨的分类梳理,可以说他的梳理工作的最大的失误就在于本末倒置,违背了研究先于分类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对马克思的文学批评话语进行分类梳理,首先需要确认马克思文学思想的特点,分类梳理的意义就在于根据这种特点来呈现马克思文学思想特有的知识结构,它意味着研究和确认马克思文学思想的特点是对其言论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里夫希茨却背离了研究在先的要求,直接用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来梳理和划分马克思的相关言论,似乎认定马克思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思考就是在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两种文学思想具有同质性。可是,正如福柯所说,“分类学限定了存在物的一般规则,同时也限定了人们借以有可能认识存在物的种种条件”(14)。如此操作的分类梳理确实凸显了马克思的文学言论不乏理论的系统性,可是对马克思文学思想的认知来说,里夫希茨的梳理却是用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遮蔽了马克思在文学问题上的独到见解,模糊了马克思主义批评不同于现代文学理论的异质性。
    从带有总论性质的《论艺术》第一卷的编排来看,里夫希茨对马克思文学言论的梳理,几乎完全是按照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框架来分类和归纳的(15)。例如在第一部分“文艺创作总论”中,里夫希茨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分门别类地放置在“思想性与现实主义”、“革命悲剧问题”、“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唯心主义的悲剧观”、“黑格尔的美学”和“散论”等等名目之下,以“文艺创作”、“现实主义”、“悲剧”、“喜剧”和“美学”的知识分类,把马克思的批评话语与现代文学理论确认的“文学问题”和由此形成“理论知识”对应起来。不同的地方仅在于指出,马克思对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还有“思想性”、“革命”或“唯心主义”等等限制。但即使加上这些限制,也只能说明马克思与现代文学理论有方法或视角上的区别,而在文学研究基本问题的认知上和基础知识的构成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置于“散论”中的言论,也被里夫希茨分别置放在“理论思维以及艺术对世界的掌握”、“思想和语言”、“材料在艺术中的作用”、“即兴之作与诗歌”、“论作品风格的意义”、“论文字论战”和“论翻译”等等现代文学理论所关注的话题之中,似乎马克思完全认同了现代文学理论提出的文学问题,也热衷于讨论“语言文字”、“材料”、“即兴”、“作品风格”之类的“纯文学”话题。不过只要看看被放置在这些话题的许多言论,就会发现里夫希茨如此“分类”实在难以容下马克思的见解,因为马克思并不像一般的文学理论家那样,只是在单纯的文学维度上去讨论“语言”和“风格”的意义。
    除了“文艺创作总论”外,里夫希茨还在“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和共产主义”的题目下整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另一些言论。从题目上看,如此分类似乎注意到马克思文学思想与现代文学理论并不完全一样,强调了马克思的文学论述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关注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和文艺审美活动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但是放在这些题目下的马克思的言论,实际上还是按照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类的,例如在“阶级社会中的艺术”题目下,马克思的言论是作为“艺术感觉的历史发展”与“艺术创作和审美感受”的知识来读解的。如果仅从文学问题和理论概念上看,里夫希茨的分类梳理所呈现的文学理论知识结构,与现代文学理论几乎相差无几,可以说他竭力想把马克思的批评话语装入现代文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最好能把这些言论和观点与已有的理论概念一一对应起来,从文学理论的知识构成上提醒人们,现代文学理论所关注的基本文学问题马克思几乎都涉及了,以此证实马克思的言论在知识结构上已具备了构建文学理论体系的条件。可是,正如本尼特所说:“这样做的代价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只是在方法层面上与资产阶级有所区别(用不同的分析原则处理同一类问题),而在批评对象的理论构形这一关键层面上却丝毫没有区别。”(16)人们因此只能产生这样的印象,好像马克思就是在既有的文学理论知识框架中来思考和讨论文学艺术问题的。就此来看里夫希茨对马克思文学言论的整理和分类,恐怕只能说他所编辑的文本仅仅表明了马克思对于文学艺术问题确实有着持久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言论绝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随口道出的泛泛而谈。至于马克思的文学思想而不是研究方法与一般的文学理论究竟有什么区别,似乎并不在里夫希茨梳理工作预设的目标之内,他显然还缺乏寻找马克思批评话语特质的自觉意识。若从这个角度看,作为研究马克思文学思想的基础文本,《论艺术》还有待完善,更何况用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来分类梳理马克思的言论,实际上只能误导对马克思批评话语的读解,马尔赫恩的古典主义之论,或许就是因此而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