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马克思文学批评话语的读解方式(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华中学术》 孙文宪 参加讨论

    那么,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又是什么呢?从马克思自己的著述来看,明确研究的问题所在,通过问题化来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根据问题来分析复杂的材料和形成研究的思路,始终是他从事理论研究活动的重要特点和基本方式。例如,马克思对《资本论》所要研究的问题、因问题形成的对象和围绕问题展开的思路,就有明确的表述,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2)《资本论》是马克思在多年政治经济学研究基础上所作的重要著述,也是其思想理论最为系统的阐发,所以明确《资本论》的问题,为我们把握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提供了依据。
    马克思对《资本论》研究问题的这一表述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同;认为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问题域是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例如,吉登斯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与涂尔干和韦伯的区别,指出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特点就在于从资本主义的角度对现代性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吉登斯说:“尽管《资本论》所涉及的大多是经济分析,但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的首要兴趣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动力学。也就是说,《资本论》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考察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基础的动力,揭示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运动法则’。”(23)伊格尔顿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是特别注意资本主义的矛盾:它无法自禁地同时生产财富和贫困,二者互为物质条件。这反过来使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立场。”(24)美国学者劳洛则指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的分析,才是马克思的真正遗产和他的研究工作的旨趣所在。”(25)而阿比奈特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作了这样的分析:“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机制的一种日益迫切的感觉……在马克思看来,由商品形式引发的生产合理化趋势代表着世界的未来;因为依赖于绝对权威和古老的农本主义的封建经济最终是无法与建立在城市的新型贸易和生产方式竞争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既是落后的又是进步的,既是野蛮的又是文明的。”(26)这些分析都说明马克思毕生的理论研究是在思考资本与现代性的关系的问题域中展开的,通过这一关系的研讨马克思形成了如下思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现代性发展的动力源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危机,以及因此产生的异化和阶级斗争,都可以视为现代性问题的体现,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即揭示资本作为现代性原则的普遍贯彻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认识也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思想家的特点,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的二重性。一方面,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一切以前的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27)强调只有经过这个历史阶段人类社会才能摆脱愚昧落后,获得巨大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对资本现代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强调其具有不可避免的背反性,指出资本现代性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28)。根据马克思的阐释可以看出,揭示资本主义即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规律,构成了他展开各种研究的基本论域。马克思的所有著述和思考,包括他没有专门阐述的文学艺术和美学问题,其实都是在这个问题域中展开的。基于这种认知,我们认为马克思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在一个与现代文学理论全然不同的知识语境和理论基础上展开的。而批判资本现代性的问题域,则给马克思的文学批评话语赋予了与社会历史活动相关的、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审美话语所没有的丰富意涵。
    强调马克思理论研究问题域对于理解他的文学言论具有重要的规定意义,也是为了阐明,从知识构成上看马克思主义批评与现代文学理论的区别,我们应注意学科的划分和建构在文学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们往往把学科的划分和构建视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行为的产物,习惯于讨论知识的普适性而忽略了知识的学科性,忽略了知识的形成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可是正如特纳所说,“学科的连贯协调性是具有统治力的国家文化的产物”,“知识实践是学术圈内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建构的。学科的兴衰是权力联盟作用的结果”(29)。这说明,无论构建者是否自觉,学科的建立都与国家体制存在着某种关联。借用福柯的理论来解释:学科知识的建立和权力有关,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科的建构视为单纯的学术行为。因为学科的意义就在于构建一套认识某种现象的观点,并由被其认可的这套观点、概念和范畴形成学科知识系统。它意味着学科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形成特定的认知程序和思维规则。在这个意义上看学科,可以说学科在貌似纯粹的知识建构中,隐含着对思维规范的训练,学科正是通过专业术语、理论观点和与之配套的方法来实现对某种现象的解释,进而完成学科对事实的塑形。学科与权力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学科所认同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建构的专业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和满足权力与体制的需要。因此在考察现代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学科的关系时,我们不可忽视体制/权力的维度。
    但是我们对现代文学理论的认知,似乎很少关注其作为学科划分的产物与知识、权力、社会体制之间的关系,很少思考作为学科知识的现代文学理论实质上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打造并服务于这种社会文化的,而学科生产的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又反过来制约着我们对文学活动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否认学科的划分和构建对文学知识生产的积极作用,而是强调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科知识可能带来的双重效果,即我们既要看到学科构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知识的专业化,它细化和深化了我们对文学的认识;但也正是现代文学理论的专业知识构成了认识文学现象的边界,排斥了非专业的域外知识和思维方式对文学研究的必要性,限制了不同路向介入文学研究的可能,直至文学知识的凝固化和认识文学能力的故步自封。对于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来讲,指出现代文学理论是学科划分和构建的产物,是为了强调,当我们忽略了学科审视维度时,势必会混淆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现代文学理论在文学知识构建上的不同,以致错失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特质的探索和认识。
    把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的各种言论放在其理论研究的问题域去理解,我们会发现马克思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所关注的并不是现代文学理论所说的那种脱离了历史语境的、具有普适意义的、纯审美的文学艺术;马克思关注的是在与资本相关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体制中展开的文学活动及其产品。从马克思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没有像现代文学理论那样,给“文学是什么”提供一个能够揭示其本质的答案,而是在追问资本与现代性关系的问题域中,揭示文学艺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是怎样存在和运作的。问题的这种提法,体现了马克思一再强调的对理论研究至关重要的历史观点。这里的“历史观点”是指“坚持承认社会与文化现实总要在过程中把握”(30),即强调历史的时间性或过程性,强调研究文学现象不可忽视时间或过程的维度,其要义在于指出文学和文学活动具有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关联的多样形态,文学活动的性质与特点要受制于特定的社会体制和生产方式,从而显示了马克思的文学研究与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后者总是把文学艺术从其历史运动的形态中抽象出来,将其作为一个仅为审美而存在的静止或抽象的对象来阐释。所以,从马克思强调“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1)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问题的思考并不是在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系统和认知方式中展开的。只有把马克思的文学思想和相关研究作为其理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系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视为一种自成系统的理论研究范式,强调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在有别于现代文学理论的知识语境中展开的文学研究。
    这里所说的范式观念,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范式是指被库恩进一步阐述的那个概念。由于人们常常把库恩所说的范式简单地理解成一个与范例或模式相近的概念,库恩在随后的研究中对范式作了更深入的解释,指出为避免把范式和研究模式混为一谈,他宁愿用学科基质或科学共同体来说明范式的特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科基质的概念不仅表明范式具有研究模式的意义,同时它更强调研究模式还和一定的知识系统以及与之对应的问题意识相关,指出特定的理论思想、知识系统和研究群体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是研究模式得以形成和实施的基础与前提(32)。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自成系统的文学研究范式,用范式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系统对文学研究的规范性。
    以此来看马克思的文学研究,可以说其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批判资本现代性的语境中,马克思对文学问题的阐述并没有简单地接受现代文学理论以审美界说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的观点,而是关注文学活动和特定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关注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给予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的影响,关注现代社会的物化机制以及异化现实对文学审美活动的介入,揭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重价值和多种功能,特别强调文学活动对人性塑造和社会变革的参与。其二,在反思资本现代性的语境中,马克思的文学阐释拓展了现代文学理论构建的研究领域,发现了新的文学问题和研究对象,如艺术生产问题、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与商品生产及市场经济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文学艺术的影响、审美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现代社会对艺术生产的管理及其政策、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问题,等等。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文学艺术研究语境的重构和问题意识的转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研究范式的这样一些特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中思考和深化对文学艺术的性质与特点的认知;提出打破学科限制的域外思维和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充实研讨文学艺术问题的学理基础;探索新的文学问题和研究对象;拓展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范畴和命题,等等。
    如此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的特点,是因为近百年来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示了对现代文学理论研究范式的种种质疑和变革。确认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是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建构,这一认识始于康德,经过黑格尔的系统阐发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实践与张扬,终于成为现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基本知识的一种经典性的表述。正如研究者所说:“从现代美学史的通常观点看,现代美学的主要事实是无利害性观念的发展,这既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经验中的无利害性,也包括艺术创作的无利害性。无利害性观念是指:我们对审美性质的反应,我们创作艺术作品的动机,都是自主的,与我们其他一切实践的和认知的兴趣无关,这是一个特殊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我们可以摆脱我们通常的一切烦恼和约束,享受运用感官和想象之乐。……此后它作为‘形式主义’的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意识形态流传到19世纪后期,随之进入20世纪。”(33)然而在康德之前,因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文学艺术活动一直被视为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人们更关注的是文学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强调文学艺术的认识、教育、德育和娱乐等等功能,而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则被视为只是众多实用功能中的一种,被放置在从属和辅助的位置上。在中国,有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在西方则有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欢”的定位(34)。学者们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用审美界说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很晚近才有的思想,“在现代思想中,艺术通常与美联系在一起;不过在历史上,艺术与实用和知识的联系可能更为紧密和广泛。把艺术和美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看法反映了19世纪把艺术理论合并于美学的倾向”(35)。威廉斯的关键词研究也告诉我们,一直到19世纪中叶Aesthetic才在英语中被普遍使用(36)。现代文学理论将文学指认为一种为审美而存在的活动,确实推动了文学研究和文学知识的学科化,使文学艺术在审美的领域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使文学艺术越来越远离现实的世俗生活,成为本雅明说的“礼仪”和“崇拜的庆典之物”(37)。审美本质的确认既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又使其越来越脱离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介入和干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