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重建意义论的文学理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 吴兴明 参加讨论

    ①从文献上看,国内本轮重建文学理论的呼声主要是依据西方“理论之后”的发展趋势而提出来的。比如阎嘉的《“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载《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王一川的《理论之后的中国文艺理论》(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陈太胜的《新形式主义:后理论时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载《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王宁的《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后人文主义》(载《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等。这些文章的重心不是讨论西方的“理论之后”,而是讨论“理论之后”中国文论怎么办。
    ②本文是笔者近年再次撰文正面论述意义论文论的重要性,在行文中我尽力避免与前一篇文章(吴兴明:《视野分析:建立以文学为本位的意义论》,载《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重复的部分。
    ③所谓“理论之后”在理论意向上其实有两种指向,其一是否定理论的,所谓“理论终结”论和“后理论时代”的命名是这一意向的表达。比如尼尔·露西的《理论之死》、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查·罗蒂的知识语境论(《哲学与自然之境》)一类。其二则是呼唤理论回归的,比如在国内影响很大的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布鲁姆、乔纳森·卡勒等人向文学核心地位的理论回归等。可以说前一种倾向是肯定“大理论”的式微、文化研究的兴起的,而后者则是在文化研究之后向文学理论的回归。两者有融入与联系,但本文这里所谓的“回归”主要是指后者而言,按笔者的理解,这是更晚近一点的倾向。
    ④⑤Jane Elliott and Derek Attridge(eds.),Theory After Theor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 Francis Group,2011,p.64,p.64.
    ⑥Jonathan Culler,The Literary in Theor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5.
    ⑦余虹曾经深入剖析过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大一统冲动”:一种“力图用一种主义将所有的主义统一起来,或者干脆将所有的主义一锅煮”的体系化的努力(参见余虹《理解文学的三大路径——兼谈中国文艺学知识建构的“一体化”冲动》,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
    ⑧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86页。
    ⑨⑩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第97页。
    (11)Terence Hawkes,Structuralism and Semiotic,London and Methuen:Routledge,1997,p.86.
    (12)参见吴兴明《视野分析:建立以文学为本位的意义论》。
    (13)J.Hillis Miller,New Starts:Performative Topographies i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Taipei:The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Academia Sinica,1993,p.9-10.
    (14)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乌尔苏拉·潘策尔编,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15)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16)文学是否能归结为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是西方当代文学述行理论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赞同奥斯汀的观点:文学不能归结为一种以言行事的行为(Cf.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104)。
    (17)(18)(21)(27)钟嵘:《诗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页,第3页,第3页,第3页。
    (19)参见吴兴明《谋智·知智·圣智——谋略与中国观念文化形态》,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97—107页。
    (20)《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第271页。
    (22)张少康:《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3)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见《宋书》列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0页。
    (24)曾祖荫:《“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兼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5)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36页。
    (26)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文心雕龙注》,第632页。《文心雕龙·隐秀》补文的真伪一直有争论,黄侃、范文澜等认为补文是假,詹锳、周汝昌等则力证补文为真。本文对此不持立场,但行文中假设为真。
    (28)叶燮:《原诗·内篇》,霍松林等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29)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幼安、周振甫等注《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