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将“症候解读”引入文学批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姚文放 参加讨论

    四、文学批评生产性的哲学界定
    对于文学作品中诸如空白、缺失、疏漏等“症候”的作用,马舍雷作了富于哲学意味的思辨和厘定,论证了作品中缺失与充实、沉默与言说、明确与隐匿之间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辩证关系。而对于这种辩证关系的阐扬,本身就已是对于“症候解读”的生产性作出了认定。这显然是对于从弗洛伊德到拉康再到阿尔都塞一以贯之的“过失是有意义的”[13](P26)思想的发展。
    在马舍雷看来,文学作品肯定是不完整、有缺陷的,由于意识形态所存在的局限性,作家的创作受到束缚,经常会有些没有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东西,这种“无言”状态也许是无意的,也许是有意的,从而作品不能不出现某些空隙和沉默,因此那种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作品根本就没有。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于作品的不完整性的对抗,恰恰成为阅读和批评达成自身完善的起跳板,反推了阅读和批评的水平和品位的提升,马舍雷称之为“在场的缺席,雄辩的沉默”[14](P79)。马舍雷认为,在作品中,“明言”总是得到“暗示”的辅助,“充实”总是凭借“空缺”的支撑,它总是与某种缺席、沉默相伴相随,没有这种缺席和沉默,作品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作品的认知必须将这种缺席和沉默考虑在内,后者是一种“无用之用”、一种“无法而法”,它对于作品意义的生成起着“倒逼”和“反推”的效用,而这种生产性恰恰是通常的正面推动难以企及的。因此马舍雷诘问:“所谓空缺造就了话语,沉默形塑了作品,这难道是言过其实吗?”[15](P85)他甚至将对于空缺和沉默的把握视为阅读和批评的第一要义:“作品中重要的东西是没有说出的东西……阅读和批评的基本问题在于了解我们能否检查出缺席的话语,它是所有话语的先决条件。”[16](P87)此说有点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思辨的味道,《老子》曾用三件器物为例以说明“有无相生”的道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就是说,有了中空的轮毂,才有车之用;有了中空的器皿,才有器之用;有了中空的门窗,才有室之用。因此可以说“有”为天下之利,“无”为天下之用。总之,《老子》是既执著于“无”又不放弃“有”,但总是将“无”的重要性置于“有”之上。马舍雷的运思方式与之有相似之处,他也是将“空无”置于本体论的首位。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不言而喻的,已如上述,马舍雷重视的“空无”是有特指含义的,意指在作品的无意识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症候”。
    那么,马舍雷所说的“沉默”到底是什么?他自己也觉得很难界定,提出了一连串的发问:它是存在的条件?出发点?方法论的起点?根本基础?理想的顶点?揭示终极意义的原点?还是联系的方法或形式?这些问题是无法一一给予正面回答的。马舍雷只是厘清了“沉默”为作品话语的生产所具有的诸种功能:它为话语的意义提供异质的参照,它划定了话语的确切位置,标明了话语的适用领域。因此,“如果说作品的话语并没有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的话,那么可行之道就是研究沉默,因为只有沉默才会说话”[17](P86)。其实所谓“沉默”,也就是作品的无意识显现出来的“症候”,它为阅读和批评的生产性构成了必要的参照性语境。
    这就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为何马舍雷会与《老子》的有关思想产生共鸣?一个显见的普遍现象是,西方现代流行思想学说往往在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寻觅知音,特别是那些非正统、非主流的派别如道家、周易、佛家、禅宗等成为其心中的最爱,例如海德格尔受惠于老庄、佛学和禅宗思想就是显例。[18](P191)[19](P48)而在后现代语境下兴起的新潮理论就更是如此。尽管道、易、佛、禅的影响不小,但与儒家的主流、正统地位相比却只是“异端”、“末流”而已,然而正是这种异质性、边缘性使得各种后现代新潮理论与之心有戚戚焉。马舍雷的“症候解读”、“文学生产”之说的理论策略是剑走偏锋、另辟蹊径,在事情的边缘性、断裂性地带着力而出奇制胜,如他将文学生产从文学创作的前端挪到文学批评的后端;不是在意识中发现问题,而是在无意识中做足文学生产的文章;不是将文学生产诉诸作品的可知、可见、可言之处,而是诉诸作品的不可知、不可见、不可言之处,而他恰恰是将这一切归结为以无为本、有无相生的道理。虽然阅览所及迄今未发现马舍雷与《老子》思想有何交集,但二者的运思方法何其相似!唯一可以说得通的是规律的普遍性、共同性使然。因此马舍雷的“症候解读”、“文学生产”之说与《老子》思想声应气求、如出一辙,可以说是其后现代倾向的明显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