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自况喻世:欧阳修《秋声赋》题旨新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索》 周小兵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秋声赋》的主题,“悲秋叹老”和“针砭时事”两说分立,值得认真分辨。通过考察作者的个性气质、政治理念和作品写作缘起,“自况喻世”说更为合理。欧阳修知音,置身舆论中心,故以声音为写作切入点。结合秋之时令,化入时政命题,寄寓达乎时变的哲学思考。基于天人合一的律历哲学,表露个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感。故以“秋声”自况,为身处谏列,自持风节,言事感激的作风,以及官居铨衡,“裁冗长”、“抑侥倖”的政治立场辩护。《秋声赋》悲秋而别有所悲,悲秋标举“天地之义气”,循理“肃杀”,有所取则而遭怨谤,借以抒发自身不被理解的孤独感。以“秋声”映射“人声”,抱憾世情,有着鲜明的现实指向和深刻的主观性表达。欧阳修关注舆论和话语权的系列作品,可视为《秋声赋》的互文性文本。在物我一体的基础上体物言志,通过童叟问对自陈心迹,“美刺”而兼“劝戒”,感性而不失原则,是《秋声赋》感发人心的力量所在。
    关 键 词:《秋声赋》/主题/悲秋叹老说/针砭时事说/自况喻世说
    作者简介:周小兵,文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欧阳修的传世名篇《秋声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关于《秋声赋》的主题,有学者基于“阴性文化”传统的种种创发进行清理,提出“悲秋叹老”说。①然而就欧阳修晚年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结合宋型文化柔弱感伤的特性,对具体作品进行主题方面的申说论定,难免一概而论,且与欧阳修立身行事的风格不合。因此,有关《秋声赋》作为文人悲秋赋和伤心赋的主题理解,偏于普遍性而于个体差异性未尽惬当。此外,另有学者对《秋声赋》主题的传统认识进行了梳理和提炼,值得参考,但对“针砭时事”说简单否定,难免影响相关讨论的深入。②本文不揣谫陋,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况喻世说,特为申说。
    一 写作学上的普遍性与原创性原则
    欧阳修写作《秋声赋》,几经改易。南宋庆元二年(1196)周必大刻《欧阳文忠公集》时,曾收集欧阳修手书《秋声赋》稿本数本,其中改易之处,虽在文法修辞,究其深心,显非泛泛之作可以拟议。本文拟从写作学角度迹其心路,考察其切入点、视野与思考力,以及话语张力。
    首先,《秋声赋》先声夺人,开篇写夜晚声音之不明猝发,以波涛、风雨、金铁、行军为喻,一气鼓荡,将声音具象化,写出其强度、密度、力度、速度带来的冲击性感受,尤其是在社会现象方面暗含刑官、兵象方面的隐喻,隐约有形势、时局、人事方面的心理映射,令人印象深刻。将秋声置于明朗夜晚而非黑夜之写作切入点,利用人我错互,在闻见之间,产生间离效果,有利于感觉系统的转换。
    其次,童叟问对的对话体结构,是对传统赋体主客辩难形式的创变,行文上有明暗、缓急、弛张的节奏控制。容与闲易的对话与主体自陈的心灵独白,构成作品深层次的对话结构,是作品伦理价值获得的重要途径。明乎此,有利于我们对作品题旨的进一步探讨。
    再次,赋体“体物言志”的文体特性,是认识《秋声赋》义向性的关键。从体物角度看,自然之秋是认识的起点。“秋之为状”与(秋)“之为声”的敷写,体现赋体的语言盛宴,感性敷陈中透露锋芒。由声音联想刑官、兵象与音乐,结合四时与阴阳五行,借助文化语义阐发自然之秋的义向脉络与价值衍射,尤以“义气”与“肃杀”为关键词汇。从齐物角度看,新陈代谢符合自然情理。故由自然代谢之理转达人事代谢之感。体物言志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人生与时局之秋“既老”与“过盛”并存的状况,涉及对当下时局的理性判断,指向现实人事的处分。文章将人与草木对照叙写,貌似对人性有所揄扬,实则检讨世人生命情态的脆弱,以此对穷其智力忧思希图侥幸的荣进之心,深加惋惜。从言志角度看,赋体的“曲终奏雅”,关联个人身份、社会现象与问题意识。故文章对世人遭受挫败之余转而归罪于“秋声”“为之戕贼”之非议责难,婉言开解。作者的写作心理,包含悲情性体认和问题性宣示。以此观之,上文承转处看似悲秋,实则别有所悲,可谓悲“秋声”之被归罪为“戕贼”之名而横遭责难忌恨,与寻常的文人悲秋的感伤意绪大为不同。而前文“胡为而来哉?”看似追溯秋声由来所自,联系后文,则又别有所指,实指秋声蒙受的怨谤,“胡为而来哉!”意在为秋声之立场——标举“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有所取则的立场辩护,具有正名的性质。
    借助明代唐宋派唐顺之的文法理论“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③看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首尾以声音点染心理,掩映生姿。童叟问对的对话体结构是文章主体框架的表层形式,对世人剖白心迹是作者写作的底层情绪。以时令为经,以人事为纬,由时令关合时局时政;以秋声为表,以人声为里,见出话语交锋,显现出文章的纵深开阖度。由自然之秋的价值角色定位,转向人生、时局之秋的一体化理解,有责无旁贷、一体自任的不言之隐,反映出作者的社会意识和担当精神,体现出视点变化,笔法错综。文章最后在人性与现实的层面,坦露题旨关切和矛头所向——关乎“秋声”的是“人声”——抱憾的是世情——侥幸“争荣”和失则怨谤。从问题修辞层面看,对这一关乎世情的基本问题的感情甚至激情是深刻的主观性表达,可谓温厚而犀利。
    从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看,以惊(“异哉”)领起,以悲承转(“噫嘻悲哉”),以叹(“嗟乎”)作结,感情饱满浓烈,像是欧阳修充满孤独和无奈,难免愤激,而又意欲有所分辨的心灵独白。但我们不应因其感情的悲郁温厚忘记作者在义理阐发上的犀利与持论严正的立场。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气候,使得秋天风物多变、富于美感、动人情思。流年不永、人事怅触、人生失意的普遍意绪,使得兴秋赋咏之作,往往情动于中,言而有意。然置诸历代名家名作之中,《秋声赋》光焰具在,不可掩夺,其原创性究竟何在?窃意以为,乃作者身份使然,我本有大小之辨。欧阳修当时作为辅弼之臣,政事之重甚于文学,法度权衡乃分内之事,故于四时之中,对秋之义理于身份与职任独有领会,对时令律历有整体性的认知,因缘时政全局观,而发人之所未发,可谓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写作《秋声赋》时的社会语境,使得自然之秋具有了审美判断的独立地位,既体现出自然法则,又寄寓作者的理想情怀。《秋声赋》对秋声的象征和隐喻,揆诸人情物理,在现实层面,体现话语交锋,在理想层面,又属自况喻世。抒情性与思想性并重,意义、情感和启迪,共同构成作品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