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徘徊在缺席和在场之间——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女性声音(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李祥林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李祥林:《性别理论·学术研究·当代批评》,《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1期。
    ②李祥林:《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③谭帆、陆炜的《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在1993年初版之后,于200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修订本。十余年后问世的新版,体例基本保持原态,明显不同之处是增加了三篇文章作附录,其三乃是《论〈牡丹亭〉的女性批评》。显然,在当代“性别研究”潮流的触动下,该书作者意识到了这部古典剧论史著的不足,但因全书结构不好大动,才以此权宜处理作为弥补。此外,倒是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剧学通论》(赵山林著)中有“吴仪一及其三妇的戏曲评点”一节,尽管文字不多,但指出了三妇合评本是“《牡丹亭》各种评点本中一种较有影响的本子”、“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惜未得到文学批评通史撰写者的重视。
    ④华玮:《性别与戏曲批评——试论明清妇女之剧评特色》,《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6年。
    ⑤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⑥阿傍(即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蔡毅辑录:《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237页。
    ⑦江巨荣:《〈才子牡丹亭〉的历史意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⑧顾姒:《还魂记跋》,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05-906页。
    ⑨关于吴吴山三妇等明清女性评论《牡丹亭》,详见李祥林:《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第八章“《牡丹亭》及明清女性接受”,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年。
    ⑩[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11)李祥林:《少数民族·文论及美学·中国特色文化》,《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2)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6页。
    (13)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16-217页。
    (14)巴莫曲布嫫:《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研究》,第220页。
    (15)本文所引阿买妮、布麦阿钮的诗论,均见彭书麟、于乃昌、冯育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随园女弟子的言论及诗文,请参见王英志:《袁枚暨性灵派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美]曼素恩:《缀珍集——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6页。
    (18)[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第102页。
    (19)清凉道人:《听雨轩赘纪》,王晓传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289-290页。
    (20)陈芸:《小黛轩论诗诗序》,《长春阁集陈孝女集小黛轩论诗诗》,民国刊本。
    (21)[荷兰]米尼克·斯希珀:《千万别娶大脚女人——世界谚语中的女人》,张晓红、朱琳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77-79页。
    (22)[美]伊夫琳·福克斯·凯勒:《性别与科学:1990》,刘梦译,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89-19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