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后形而上学能否回答“良善生活 ”的问题 ?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现代哲学》2006年第5期 曹卫东 参加讨论

    在长篇小说 《施蒂勒 》 (Stiller) 中 , 马克斯 ·弗里施 (Max Frisch) 让施蒂勒这位公诉人发问道: “一个人在他有生之年能做些什么呢 ?我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 它让我迷惑不已 ”。 [1]弗里施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善于思考的读者为了替自己操心 ,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伦理问题: “我在有生之年应该做些什么呢 ?”长久以来 , 哲学家们一直都认为能够对此给出令人满意的建议。然而 , 时至今日 ,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 , 哲学再也无法自信地就个人甚或集体的生活设计问题给出指导性的答案。阿多诺 (TheodorW. Adorno) 的 《最低限度的道德 》 (MinimaMoralia) 开篇借用了尼采 《快乐的科学 》 (Froe2hlicheWissenschaft) 中的一句话 , 不无感伤地承认了哲学的无能:
    “我奉献给朋友们的是一部忧郁的科学, 它涉及的领域自古就被认为是哲学的真正领域 ……关于良善生活的学说 ”。 [2]
    正如阿多诺所说 , 伦理学如今已经蜕变成了“忧郁的科学 ”, 因为它充其量只能用格言警句的形式 “对受损生活加以反思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