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唐代试判制度考述(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陈勤娜 参加讨论

    唐制,官阶在九品以内者为流内,“入流”即进入流内居官。唐代入流者通常可概括为贡举出身人(明经进士等)和杂色出身人两大类,刘祥道此疏陈奏吏部取人之弊为“多且滥”。然贡举出身人奏第即付选,刘祥道犹嫌其占入流数比重少,更毋论再行沙汰。因此刘祥道所言“多且滥”实际皆就杂色人入流而言。而杂色人居内外行署的流外官,原本官不充员时,可能“劳满”后即“入流”,此时因选人渐多,始以试判加以简择。故杜佑称“此则试判之所起”者:就时间而言,起于显庆初,就情状而言,起于杂色人入流。
    需要补充的是,杂色入流试判之制虽延续下去,然其“不简善恶,雷同注官”流于形式的情形,直至唐中期仍无明显改观。赵匡《举选议》曰:“诸色身名都不涉学,昧于廉耻,何以居官?其简试之时,虽云试经及判,其事苟且,与不试同。”[1]423究其原因,主要是杂色入流人多是勋戚子弟,而“勋戚子进取无他门”[4]4047,所以大量的杂色出身人不作严格简择便注官入流。
    由于“自高宗麟德以后,承平既久,人康俗阜,求进者众,选人渐多”[1]361,选人多而官阚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以试判简择选人的做法得以扩大化:不仅适用于杂色入流,也用于贡举出身人的“入流”(即“关试”),而且用于官满罢秩、守选期满的前资官常规选调。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进士科故实”条云:“关试,吏部试也。进士放榜敕下后,礼部始关吏部,吏部试判两节,授春关,谓之关试。始属吏部守选。”[5]这里云进士放榜后,礼部将及第举子的姓名、科目等材料“关”(告知)吏部,吏部组织“关试”试判后,“始属吏部守选”,及第举子才算“入流”进入选门。实际上,不止进士科,其他礼部科目及第后皆需关试。《唐会要·选部下·冬集》载:“大历十一年五月敕:礼部送进士、明经、明法、宏文生及崇贤生、道举等,准式,据书判资荫,量定冬集授散。其春秋、公羊、谷梁、周礼、仪礼业人,比缘习者校少,开元中,敕一例冬集,其礼业每年授散。自今以后,礼人及道举明法等,有试书判稍优,并荫高及身是勋官三卫者,准往例注冬集,余并授散。”[6]1626
    由此可见,礼部进士、明经、明法、宏文生、崇贤生、道举、春秋、公羊、谷梁、周礼、仪礼等科目得第人皆需关试。关试的简择作用表现在,其所试书判优劣直接关系到是“冬集”还是“授散”,甚至一些惯例上“授散”的礼业等人若能“试书判稍优”,亦准许“冬集”。
    然则,试判真正发挥其铨择官吏的作用,是在常选活动中。《通典·选举典》载其制曰:“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词论辩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四事可取,则先乎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其六品以降,计资量劳而拟其官;五品以上,不试,列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敕处分。凡选,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其官。”[1]360唐代常选择人虽称“四事”,然“吏部所试四者之中,则判为尤切,盖临政治民,此为第一义,必通晓事情,谙练法律,明辨是非,发摘隐伏,皆可以此觇之”[7],“彼身、言及书,岂可同为铨序哉!”[1]427可见试判在常选中之地位及其重要性。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凡参选者皆需试判,亦即:就吏部官方而言,铨择六品以下旨授文官皆需试判;就个人而言,自入流居官,直至升至五品以上出选门,每官满罢秩守选期满,参加选调时皆需试判。可见其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试判推广至常选择人非常迅速。《通典·选举典》云:“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牍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此所以为判也。后日月寖久,选人猥多,案牍浅近,不足为难,乃采经籍古义,假设甲乙,令其判断。既而来者益众,而通经正籍又不足以为问,乃征僻书、曲学、隐伏之义问之,惟惧人之能知也。”[1]361-362《新唐书·选举志》:“高宗总章二年,司列少常伯裴行俭始设长名牓……铨总之法密矣。然是时仕者众,庸愚咸集……大率十人竞一官,余多委积不可遣,有司患之,谋为黜落之计,以僻书隐学为判目,无复求人之意。”[4]1175结合两段材料可知,自显庆三年(658)唐代实行试判起至总章二年(669),短短十余年,试判已经明显分作三个阶段,则常选当在杂色以试判简择入流人后不久即行引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