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代“取士文学”研究——唐代试判制度考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陈勤娜 参加讨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唐代判文文本整理与研究”(14YJC751005)。
    作者简介:陈勤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唐代“试判”主要用于铨选,过去在“科举与文学”语境下的相关研究,往往并不涉及;但从更宽广的“取士”概念上说,铨选亦在其中,故试判也是“取士文学”的重要文体。理论上说,唐人凡参与铨选者皆有过判文的制作,而所有参加“关试”者也须试判,其总量之大可想而知;现存的判文也为数不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像唐代试判制度这样的基本问题,也由于诸多原因,现在还不甚详明。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就此作一简要梳理和探讨。
    《通典·选举典》云:“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自六品以下旨授。其视品及流外官,皆判补之。凡旨授官,悉由于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唯员外郎、御史及供奉之官,则否。(供奉官,若起居、补阙、拾遗之类,虽是六品以下官,而皆敕授,不属选司。开元四年,始有此制。)”[1]359唐代六品以下文官(开元四年后员外郎、御史、起居等官除外)选授由吏部主管,谓之“铨选”。铨选有一系列活动与标准,试判即为其一。
    唐代取士试判之制有其渊源。常衮《叔父故礼部员外郎墓志铭》云:“开元十年,举文藻宏丽……与孙逖同入第二等,擢鄠县尉。秩满,判入第三等。自周隋已来,选部率以书判取士,海内之所称服者,二百年间,数人而已,(常无名)又居其最焉。”[2]4956此处既称周隋已来以书判取士,又有二百年之约限,则知北周隋朝应有试判之制。又刘肃《大唐新语》云:“国初因隋制,以吏部典选,主者将视其人,核之吏事。始取州、县、府、寺疑狱,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此判之始焉。”[3]可见唐代试判之制借鉴于周隋。
    唐代以试判选官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唐初兵革方息,“士不求禄,官不充员。吏曹乃移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所退遣。”[1]362后来,求仕者众,才渐行沙汰。唐代以试判沙汰选人,最初实行于显庆初年,用于杂色出身人(按:《通典·选举典》的“杂色解文”,具体包括“三卫、内外行署、内外番官、亲事、帐内、品子任杂掌、伎术、直司、书手、兵部品子、兵部散官、勋官、记室及功曹、参军、检校官、屯副、驿长、校尉、牧长”等等。见《通典》卷一七《选举》五,第403页。)入流的简择。《通典·选举典》云:“高宗显庆初,黄门侍郎刘祥道以选举渐弊,陈奏。其一曰:吏部比来取人,伤多且滥:每年入流数过千四百人,是伤多;不简杂色人即注官,是伤滥。经学时务等比杂色,三分不居其一。且官人非材者,本因用人之源滥;滥源之所起,复由入流人失于简择。今行署等劳满,唯曹司试判,不简善恶,雷同注官。”[1]4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