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⑤⑥⑦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p. 5, pp. 56-57, p. 1, p. 4. ②⑧⑨⑩Maurice Merleau-Ponty,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Evanston: Northw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xli, p. 12, p. 28, p. 8. ③身体的隐喻性思维也称身体思维(body thinking)。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吴光明对身体思维的界定是:“身体是思想的可见形式;所以身体思维就是身体处于思想的行动:这种行动是发生在身体之中,凭身体而行的;这种思想就是身体化(embodied)的思维——用身体的方式来进行的思想。身体思维在具体物中进行,是具体性的思维(参见吴光明:《庄子的身体思维》,蔡丽玲译,载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版,394页)。身体思维表现出六个特点:情境性、视角性、语境性、有限性、开放性、视域关联性。参见Kuang-Ming Wu,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Leiden and New York: Brill, 1997), p. 252。也就是以身体为隐喻性本体,以具体表象暗示出事物的情境联系,在有限中寄寓无限的意义。 ④(11)(13)(20)(21)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139,320,293,410,189页。 (12)(14)(15)梅洛-庞蒂:《眼与心》,刘韵涵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30、136、137页。 (16)德勒兹:《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2-43页。 (17)王国维:《人间词话》,见《〈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姚柯夫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2页。 (18)黄子云:《野鸿诗的》,见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0页。 (19)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20-421页。 (22)冯友兰:《我与毛泽东的交往》,载《书摘》2005年第四期,1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