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隐喻的身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桥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国外文学》2014年1期 欧阳灿灿 参加讨论

    二、人类理解活动的意义源泉
    身体的隐喻性功能,首先表现在身体及其体验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身体及其体验的类比扩展,人们才能了解这个世界。传统观念把获取感性表象指定为身体器官的功能,只有精神才能抵达不可见的世界本质,但是梅洛-庞蒂指出,感性肉身是身体具有隐喻性功能、使不见物可见化的关键因素:“可感物是不可见物被可见物捕获的场所。”②身体是使不可见之物隐喻式地显现为在场之物的重要媒介,同时身体体验也使神秘的不在现场之物得以显现。
    身体是连接可见物与不可见物的桥梁,其基本表现是人们使用身体的隐喻性思维③认识世界,即使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与理性思维,也是以身体隐喻思维为基础。比如身体的空间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人们对事物的空间方位感源自身体本身的空间:“当我说一个物体在一张桌子上时,我始终在思想上置身于这张桌子或置身于这样的物体,我把原则上适用于我的身体和外部物体的关系的一种范畴用于这张桌子和这样的物体。”④身体本身的空间位置,即头、腰、心、脚等表现出来的空间位置,以及身体与切身事物的空间关系,是人们隐指事物空间方位的重要基础。在“炕头”、“地里”、“桌脚”、“山腰”、“树心”、“水面上”、“星空下”这类表述中,都暗含着作为隐喻本体的身体。山何能有腰,桌哪能有脚,这是因为人从人身体空间性出发来理解山的中部、桌的下部。同样,水面何以有上,星空得以有下,也是把人的身体在想象中放置在其上其下的结果。人以“山腰”、“树心”来指称山与树的某部位,虽然是从身体这一看似有限的视角出发所作的隐喻性指称,但它不仅能经济有效地传达我们所指示的对象,还标识了身体与事物相融合的情境状态,具有开放的诗性意义。总体上看,“人类的空间概念,包括上-下,前-后,里面-外面,近-远等,它们与我们连续的日常生活身体性功能有关,这一身体性功能让它们优于其它可能的针对我们的空间结构。换言之,我们空间概念的结构源于我们持续的空间体验,也即是我们与物质环境的配合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显现的概念,也是我们赖以存在的、以最根本的方式显现的概念”。⑤以身体空间来比拟物体在世界中的位置,甚至是人们的社会阶级分层与地位,我们都能从中看到隐喻的深层本体——身体的影子。
    身体隐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具象化的思维,但仍然能发现身体及其体验是使思维表述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譬如本体论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的例子:“This fact argues against the theories”(事实反驳了理论)与“Life has cheated me”(生活欺骗了我)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身体体验的类比。又如常说的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思维的例子《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灿烂的桃花犹如新嫁娘幸福艳丽的容颜,又喻示着喜庆吉祥的新婚生活。它们或是把事物比拟为有生命的身体,或是以情境上相似的事物来作类比,但都贯穿着人们对它们的身体情境体验上的关联。这样,凭借着身体情境体验的关联,可见物喻指未现于言表或眼前的不可见之物,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之物联系在一起。由于身体思维与隐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身体思维也称为隐喻式思维、具体性思维,是诗性智慧的体现。
    身体隐喻思维是理性概念建立的基础,如果脱离了这个根基,理性思维就完全没有意义:“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有说服力的,不仅语言中是如此,思维与行为中也同样如此。我们平常的概念系统,就我们思维与行为两方面来说,本质上是隐喻的。”⑥例如对概念“argument”的表述,通常我们说“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等,都隐含着“argument is war”的隐喻,其深层关联是我们对“argument”与“war”在体验上的类似。⑦身体能通过自身的体验赋予陌生事物以意义,从而达到理解它的目的。同样,由于身体具有通过身体体验类比性地理解虚幻情境或概念情境的能力,身体也能把观念转变成实际的生存处境。
    在身体思维中身体及其体验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对事物的理解是身体在理解,意义也是由身体确定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理性思想仍能生成繁衍,能被人所接受,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在理性思维和理性概念之下潜藏着感性的、情境性的身体本体。“可感世界在它本质意义与结构方面比思想世界更为‘古老’,因为可感世界是可见的,而且相对持续,而思想世界是不可见的,包含有裂隙,初看是一个整体,但只有在受到可感世界标准结构的支撑时才有它的真实性。”⑧身体隐喻是前理性时代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人类古老而又持久的思维方法,理性思维的可靠性来源于身体感性体验的统一性。正因为事物原初的意义不是针对科学知识的意义,而是观察感知的最切近身体的结构模式,也就是它的情感体验意义,所以梅洛-庞蒂认为我们对认识人为的“真”或“假”、“科学”与“想象”的划分并无太大必要:“一旦我们不把知觉看作是纯粹的物理客体对人身体的作用,不把被知觉之物看作是这一作用的‘内在’结果,那么,在真与假,在有序的知识和幻觉、在科学与想象之间的所有区分就都不存在了。”⑨人的认识必然反映了人的处境,因为人只能在处境中界定真理,在真理中存在(being-in-truth)并不与在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判然有别。
    从机械身体论到隐喻身体论,身体与事物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不再是有距离的、客观的,而是身体体验性的、处境性的、类比性的。从隐喻的身体这一角度来看,我们所理解的有关世界的知识也必然是身体性的知识,处境性的知识。作为身体的存在,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及其体验隐喻性地投射于世界的万事万物,身体及世界就形成于两者的隐喻性关系之中,同时身体也成为存在意义的源头,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本体性工具,因此从理解的最终层面来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其实就是对身体的理解,对已经发生的身体处境的理解。由于身体处境本身体现了人与世界打交道的状态,是主体与客体融合的结果,具有关联性特征,所以处境性背景既是获得知识的起点,也是看似客观的知识能克服认识上的主客分裂、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关键因素。
    总之,身体的隐喻性功能使人能认识这个陌生的世界,能理解他人对世界的表达并将之创造性地变为现实。“事物与我身体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非凡的:正是它有时让我显现出来,有时把我带往事物;它产生了可见之物的嗡嗡声,又让这些嗡嗡声陷入沉默,并使我完全地投入世界。”⑩因为人在存在及认识中无法割弃身体的隐喻性及处境性,世界呈现为身体体验中的世界,并如此在人的认识中成为它之所是。梅洛-庞蒂把世界的本体称为“肉”(flesh),主要原因就在于身体是可感的肉身,而世界则是从肉身这个源头扩散开来的可感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