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晚唐诗学视野中的右丞诗——司空图对王维的解读(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刘宁 参加讨论

    三、“富贵”与“山林”的对立:司空图王维解读之局限的精神成因
    司空图对王维,既表达了高度的推重之意,又在解读上有所失真,这与他在精神境界上与王维的差异,也有着值得关注的联系。
    王维的诗作,将清丽明秀的风格与高蹈超逸的物外之情相融合,其中对物色情态的丰富呈现,传达出对现实人生的关注,而物色背后的幽夐辽远,又表达了精神上的超越与出离。他将对人生的热与冷,这看似矛盾的情绪,圆融地结合在一起。折射出他对仕隐矛盾颇富平衡性的处理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王维始终是在仕宦生活中表达物外之情,他并没有彻底的隐居,在天宝年间的半官半隐,也属于传统的“吏隐”。
    “吏”与“隐”本是相互矛盾的,对于身处世俗仕宦生活中的士人,如何心系山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以白居易在现实的仕宦生活中所追求的“闲适”意趣为代表。这条道路,要将“隐”的超越性融化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现实中,容易流于世俗化,甚至庸俗化。另一种方式,则是强化“吏”与“隐”的对立,以一种不无刻意和矫激的方式,来表达对超然物外的追求。韦应物的郡斋诗,取材于郡斋生活的场景,但笔端有意识地滤去郡斋日常生活的忙碌喧嚣,而努力刻画萧瑟、幽僻、冷寂的气氛,以传达诗人身在名利场中,却淡然世虑的高蹈与超卓,由此所形成的“闲淡”之风,无疑带有对抗庸常、超越尘杂的精神姿态。晚唐诗人姚合,多次提到诗人要保持“峭冷”的心态,“诗人多峭冷,如水在胸臆”(《答韩湘》)(65),如此,诗人方能“格高思清冷”(《答窦知言》)(66)。这都体现出要以冷静与清醒,超越世俗的纷杂。当诗人面对现实,对抗与超越的愿望更趋强烈时,“闲淡”的追求,就会发展为对“清谈”“清奇”的赞扬。贾岛将“清奇”发展为“僻涩”,乃至“僻苦”,无疑是把矫激与对抗的姿态,发展到某种极致。
    王维对“吏”“隐”关系的思考,与上述两条道路都不相同,他关注现实的仕宦生活,却并未如白居易那样闲适流易;同时,他也没有以刻意矫激的方式,去寻求方外之思、物外之情,因此不需在诗中刻意营造高蹈之趣。张戒对王维有一精彩的评价: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如“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之句,虽不夸服食器用,而真是富贵人口中语,非仅“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之比也。(《岁寒堂诗话》)(67)
    其中“富贵山林,两得其趣”之论,虽然着眼于王维对两种题材都能很好驾驭,但以之说明王维对仕隐矛盾的平衡性处理,也颇为贴切。
    司空图是唐末著名的隐士,但他走上隐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时难的失意之举。无奈的隐逸,难以化解仕隐之间的冲突,“山林”与“富贵”相对立的一面亦因此被强化。
    司空图早年不乏济时救世的雄心壮志,在三十三岁及第之年写作的《与惠生书》中,他说自己“便文之外,往往探治乱之本”(68)、“壮心未决,俯仰人群”。(69)面对积重难返的时弊,他表现了勉励而为的决心:“且一家之治,我是而未必皆行也;一国之政,我公而未必皆行也。就其间量可为而为之,当有以及于物;不可为而不忘,亦足以信其心。”(70)入仕进后,司空图受到王凝的赏识。王凝任宣歙观察使辟其为从事,不久黄巢起义军围攻宣城,王凝奋力抵抗,黄巢兵退后未几而卒。其后,司空图又受知于宰相卢携。卢携亦主坚决御敌。广明元年十月,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再度激发了他拯时之志,但不到两个月,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卢携再度被罢相,饮药自尽。司空图身陷长安,幸遇其旧仆,时为起义军的段章相救,才得以逃归王官谷。此后的十余年间,他多次遇到重新为官的机会,光启二年,唐僖宗从逃难地蜀中返回长安,拜司空图为中书舍人,司空图不仅赴任,而且对前途不无期望,有诗云:“风涛曾阻化鳞来,谁料蓬瀛路却开。”(《纶阁有感》)(71)然而,仅仅九个月后,李克用与朱温相争,胁迫唐王朝,兵临长安,僖宗出奔凤翔,司空图滞留长安。光启三年黯然返回王官谷。唐昭宗龙纪元年,司空图又被召拜中书舍人。他赴任后看到朝廷危亡已无可挽救,在巨大的失望中不久即以病辞官。此后唐昭宗又四次征召他入朝,他都以病辞官,有两次甚至连长安都没有去。天复四年,朱温杀害昭帝,天祐二年,宰相柳粲勾结朱温杀害大臣三十余人,并诏征司空图入朝,司空图惧祸赴洛阳谒见,故意“坠笏失仪”,才被放归中条山。(72)
    司空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雄心壮志,就这样一点点消磨殆尽。与此同时,他的隐逸之志越来越坚定,但不难看到,司空图的隐逸在很大程度上出自对现实的绝望,尽管他描写自己的隐逸生活不无闲适之趣,但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读出别样的滋味,其《休休亭记》云:“构不盈丈,然遽更其名者,非以为奇,盖(谓)[量]其材,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且耄而聩,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堕,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救时之用,又宜休也。”(73)文中句句言“宜休”,而其间又有多少对“休”的无奈与不甘。开平二年,哀帝被杀,司空图不食而死,如此刚烈,更说明其心未尝“休”。
    司空图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但从其绝食而卒的刚烈来看,其内心的痛苦并未被佛道抚平。如此交织着仕隐尖锐冲突的内心,显然与韦应物、姚合、贾岛对待仕隐关系不无矫激的态度更为接近,而与王维有明显差异,无从感受“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从容。这也是司空图何以追慕王维却又难以追复王诗神韵的重要精神背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