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科举试诗对清代诗学的影响(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 蒋寅 参加讨论

    四、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
    试帖作为官方推行的一种应试诗体,虽非新创之格,但清代的写作毕竟少有积累,要想探求其写作规则与技巧,只能求之于前代的创作实践。清初毛奇龄《唐人试帖》虽有讨论,然而“详于论诗而略于疏义,初学之士,每苦寻求”,(44)直到纪昀《唐人试律说》问世,关于试帖诗的理论与技巧才有较全面的总结。此书固然被公认为发凡之功的经典著作,但它所标志的试帖诗学的深入,首先得益于乾隆间唐人试帖诗的编选、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士人群体的广泛钻研。(45)
    唐人试帖诗的选本,据陈伯海先生考察,清代以前只知有宋佚名辑《唐省试诗集》,明吴勉学辑《唐省试诗》,佚名辑《唐科试诗》及吴汶、吴瑛辑《唐应试诗》四种。(46)前文所列举的清初诸选仍处于草创阶段,虽不能说都是草率的急就章,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专门性终究有限。认真的研究首先要求全面掌握文献,吴县徐商徵、仁和沈文声辑《唐诗清丽集》可以说是对唐人试律的初步梳理。此编题沈德潜定,乾隆二十二年冬许翼周刊,扉页有“是集专选唐五言长律,备场屋、馆阁之用”字样。沈德潜序称:“丁丑春,皇上念科场论判雷同之敝,命改试五言八韵唐律,作人雅化,云汉昭回,海宇喁喁,讲求声韵之学。而长律专选顾无善本,学者患之。徐中翰商徵、族孙文声荟萃《全唐诗》,录其尤者,辑《清丽集》六卷,分应制、应试、酬赠、纪述四门,自六韵至百韵咸具,不独资场屋揣摩,亦以备馆阁用也。”(47)既然此编是依据《全唐诗》选录,在文献来源与依据方面就具有了权威性,不同于以往取材较随意的选本。张希贤、李文藻编《全唐五言八韵诗》四卷,也是很值得注意的选本,收录唐人八韵五言诗四百余首,看来同样是基于对唐代试帖诗文献的全面考察,展现了一种要完整把握唐代试帖写作全貌的姿态。序称“今皇帝御极二十有二年春,特谕立法程材,无贵剿袭,嗣后礼部会试可黜论表判勿用,而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会试后台臣请行之乡试,复俞其奏”云云,(48)可见此书也是在功令试诗之后,为适应一时的社会需求而编纂的。
    不过,以上这些全面而审慎的选集或总集,仅仅意味着学人郑重对待试帖诗文献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唐代试帖诗研究实际上还未展开。比如《唐诗清丽集》所附《论试体诗七则》,主要是关于试帖诗写作的一般规则,就像毛奇龄《唐人试帖》以破题、承题、中比、后比等制义概念来提示章法,臧岳《应试唐诗类释》卷首“应试唐诗备考”论及“押韵有用韵字不同、韵字或平仄之不同”一样,(49)应该都是诗家相传的老生常谈。这里略加引述以见其涉及的问题范围。其一论篇章结构:
    八韵作法,前人未有明言之者。虞山冯氏曰:律诗两句一联,四句一截,自四韵以至百韵,亦止如此。窃以此指推之,首两联浑冒全题,点清字面,与六韵同。三联四联正写题面,五联六联或补写题面,或阐发题意,或旁衬,或开合。末后一截,或就题中收住,或从题外推开,或映切本题,以寓怀抱,以申颂扬,此两联尤须一气衔接。质之近日玉堂馆课、丁丑春闱,无弗印合。若神明变化,出奇无穷,固不拘此板法。
    这里讲八韵试帖的结构,已不是传统的起承转合之法,而是类比八股文法式的章法论。它除了承袭冯班的说法外,还参照了近日翰林馆课和首次试诗的实例,显示出试帖诗相比一般近体诗来,一直是缺乏成法而处于摸索中的诗型。其二论敬语抬头书写的格式:“诗中宜有抬头字面,或高一格,或高二格,应依表文之例。”这里清楚地将试帖划入庙堂文字的范畴,书写格式严格区别于普通诗歌,而同于章表,再次暗示了试帖与文章的亲邻关系。其三论试帖之作凡取意、造语、使事等皆以稳惬为首要原则:“应试之作,以稳惬为第一义。彼失粘失韵,误解题旨,字犯不祥,言涉违碍,有一于此,固在必斥。或意寓干请则卑,过存身分则亢,使事奥僻则晦,著语旖旎则佻,此类皆谓之不稳。能于稳惬中复精警出色,斯真万选钱耳。”因为试帖的读者是君主或考官,不仅不能有违碍之处,还必须注意风格的庄重和得体,这是试帖最不同于一般诗歌作品之处,属于试帖独有的文体规定。其四论声律、对仗宁谐勿拗、宁整勿散的原则:“然在场屋中,宁谐声协律,勿用拗句。除首联末联外,中六联宁对仗工整,勿用散句。”这同样是出于庄重风格的考量,以保证通篇文字、声律无瑕可摘,中规中矩,通体透着恭敬和谨重,这实在是为人臣最重要的禀赋。其五论自古相传的“八病”。传为沈约所揭示的“八病”是针对齐梁体提出的,唐代近体诗定型以后,八病中最要紧的“平头”、“上尾”所意味的禁忌已被格律吸收,盛唐以后就不太讲究。这里却重新拈出,作了含义更宽泛的阐说:先将两联的首二字虚实字结构相同指为平头,末二字虚实字结构相同指为上尾,已属独标新义;然后又沿袭旧说,将两出句末二字同声定为上尾;最后更将押同音字也称为上尾,其说愈繁。至于中间一字,虽无病犯名目,但两联虚实字相同,也是一种病,因为它导致句法雷同,缺少变化,这是近体诗学所没有的说法。其六论用韵,要求一概遵守本朝颁行的《佩文斋诗韵》,以免古今韵书互有异同,易淆视听。其七论用字须注意音读正确。通过例证说明,有些字音误读,在八股文无关紧要,但出现在诗中就会导致格律错谬。有些多音字收在不同的韵部,如果不明音义训诂,更会出现文义不通的恶果。
    以上七条都属于试帖诗写作的一般规则,也是时人对试帖诗的初步理解,虽为后学所遵循,(50)但更多的理论细节和艺术经验还有待于深入钻研唐人留下的大量作品,同时本朝以还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也有待于评估和总结。就前者而言,纪昀《唐人试律说》无疑是一部重要的、也是需要专文加以论述的著作;就后者而言,乾隆末彭元瑞编《试帖诗集》所附诗话一卷,辑录诸多前辈的议论,是较有代表性的工作。不过更能显示其时学人用心揣摩唐代试帖的例子,却是桑调元《大梁试帖序》之类的文章。它只是冠于《大梁试帖》卷首的弁言,却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唐代试帖的基本规则:
    唐试帖为八比权舆,驭题有法,西河毛氏既缕之矣。仆来大梁书院,课日四书题二道,更诗题一道,与唐帖经日试诗同例。以五言六韵、韵得题字为宗,蹈其常也。间有官限韵则遵之。其驭题法,谨操绳尺,不使或轶。唐近体,凡酬赠登临,引韵无离题发义者。题繁重则四句、通首完题不等。逸才不耐故常,时或破格。至试帖,必无不合格者,谓之破题。颈联腹尾,分赋合赋,要以兼综变化为能。不兼综则题意割裂,中无变化则板耦如泥塑,且滋合十之病。落韵或颂飏归美,或善祷摅忠爱之忱,或负其异于众,或自鸣不遇以寓悲惋。试帖多讳忌,无讽刺,或激昂所至,亦不自禁。古人最重干请,试帖未免有情,惟克占地步,斯可矣。若就题单阐一义作结,或补题所缺,或以背为向,要无泛设。其冲澹夷犹,独写远致,则自得之妙也。其法多与今八比合。(5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