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母亲、女校长、问罪学——关于杨荫榆事件的再思考(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陆建德 参加讨论

    就在这一时期,《语丝》与《现代评论》相继创刊(11月17日、12月13日),后来交恶,也是女师大学潮所致。《现代评论》第1卷第7、8两期(1925年1月24日、31日)连载了张定璜(凤举)的评论文章《鲁迅先生》,是早期鲁迅研究史上的杰作,可见《现代评论》对鲁迅绝无恶感。(虽然张凤举后来投入李石曾的营垒)陈源在这一年5月30日的“闲话”栏责备女师大某些教授暗中鼓动学生对抗校长,并不是造谣中伤,只要读过《两地书》的人,都会独立得出鲁迅助他的“广平兄”驱杨的结论。但是私下表露的心思被人识破,自然就记恨结怨了——反正不是什么假惺惺的“正人君子”。另外,国民党内部也有所谓的“法日派”、“英美派”之分,而两派之中,“法日派”结帮的意识更强。在这近乎无政府的状态之中,手下有一批强悍泼辣的学生,就可以挟制当局。政局动荡,充满变数,派系争权夺利之心更易滋生蔓延,青年导师亦不能免俗。这无非说明人心在特殊环境下的脆弱,无损于鲁迅作为文学家的地位和声誉。
    早在民国初期,章士钊就针对政界各派无法协调的乱象,在《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一号探讨为政之本,倡导“有容”的观念。所谓“有容”即不排斥异己之意,(81)是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的先声。在章士钊的眼中,1914年春的政界、军界所争者不是政见,而是小团体利益:“暗斗弥厉,掌政权者非某派不能;掌兵权者非某系莫可。大派之中,又含小派;正系之内,复分旁系。派派相牵,即系系相抵,恍若国家可亡,派系不可乱。”(82)鲁迅是公开“党同伐异”的,他承认自己偏袒,并以此为普遍真理,结果公然藐视公共论坛上应有的风格(“费厄泼赖”),像一个久经历练的刀笔吏一般无情攻伐杀戮,敢为“勇士”无忌惮之事。十年过去了,女师大的恶斗,又让章士钊见识到学政之难。1925年5月4日,梁启超应《晨报副刊》之请,写了《学生的政治活动》一文纪念五四。想不到他竟怀疑当时学生运动的政治属性:
    中国现在并没有政治。现在凡号称政治活动的人,做的都不是政治活动。现时所谓政治活动,不外拥护某人排斥某人,勾搭这一系,倒那一系,不管挂有政党招牌也罢,不挂也罢,所谓政党标有主义也罢,不标也罢,所谓主义的内容好也罢,不好也罢,都不相干。顽来顽去总是那一套。质而言之,脱不了二千年前六国策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的心理。那些政客们做这行生意,吃这行饭,本无足责。可怜成千累万的青年,做什么梦发什么狂,替他们捧场。(83)
    三天之后,女师大学潮到达沸点。5月7日,杨荫榆回到她理应执掌的学校主持国耻纪念大会,部分学生当场起哄。她的在场就是她最大的罪过。由易培基来当女师大校长,而李石曾执掌北京的文化教育大权,这是许广平“挺身而出”之前早就设定的远大目标。任何人胆敢挡道,都难逃“投靠军阀”的罪名。李、易借刀杀人,鲁迅和许广平也只是工具罢了。这将是另一篇文章的话题。
        注释:
    ①(32)(33)《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许广平文集》第2卷,海婴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3、113~114页,以下所引《许广平文集》各卷版次相同。
    ②许崇智为粤军总司令,崇灏、崇济、崇清都有地位名望。
    ③《母亲》,《许广平文集》第2卷,第4页。
    ④《我的斗争史》,《许广平文集》第1卷,第93页。
    ⑤⑥⑩(19)(20)(22)(29)(35)(49)(70)海婴编《许广平文集》第1卷,第93~94、94~95、198、101~102、100、101、198、198、236~238、511页。
    ⑦“我明明城里人,在当地说得起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有人一提到乡下人几个字,我就当他有意和我开玩笑,无有不深仇怒恨的。”《我的斗争史》,《许广平文集》第1卷,第96~97页。
    ⑧《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以下所引《鲁迅全集》各卷版次相同)。这段文字是经过鲁迅修改的,原文“诅咒”出现三次,均改为“憎恨”。见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⑨《两地书》,第81页。此处省略的是“活着的人”四个字。《过客》收入《野草》,其中“客”有这一段话:“我怕我会这样:倘使我得到了准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给我亲自看见;或者咒诅她以外的一切全都灭亡,连我自己,因为我就应该得到咒诅。”《鲁迅全集》第2卷,第197页。
    (1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0~41页。
    (12)详见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中西合璧的教育理想——上海“中国女学堂”考述》。
    (13)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10页。
    (14)(67)《严复集》第3册,王栻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3、696页。
    (15)严复留学英国时,剑桥大学已有两家女子学院,牛津也正在筹办。这些学院的院务都由女子负责,这也成了世界通例,现在中华女子学院的校长之职也由女性担任。女子参与公共事务,教育为重要一环。
    (16)(17)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18)鲁迅曾为许广平等学生代拟呈教育部文,问罪于杨荫榆,不幸也求救于“倒行逆施”、“怙恶不悛”之类的讼词,本文不予评论。见《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件》,《鲁迅全集》第8卷,第169~170页。
    (21)许广平:《我所敬的许寿裳先生》,《许广平文集》第1卷,第199页。
    (23)这篇文章原名《鲁迅先生在北平的反帝斗争》,收入《许广平文集》后改称《鲁迅先生与女师大事件》。
    (24)(25)(26)(27)(31)(43)海婴编《许广平文集》第2卷,第112、112~113、116、116、210、117页。
    (28)(55)《杨绛文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33、117~118页,以下所引《杨绛文集》各卷版次相同。
    (30)鲁迅1924年8月13日寄还女师大聘书,杨荫榆9月14日与胡人哲拜访鲁迅,是表示女师大续聘的诚意。见鲁迅日记。
    (34)鲁迅为女师大学生代拟呈教育部文有杨荫榆“失踪”、学生“早不觉尚有杨荫榆其人”等字句。《鲁迅全集》第8卷,第169~170页。
    (36)(64)(76)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05、203、209页。
    (37)(58)(59)(74)(75)《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第37、40、77、46、66页。
    (38)《两地书》,《鲁迅全集》第11卷,第23页。“教育次长”指马叙伦。
    (39)《两地书?原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40)《晨报》记者就孙中山之死采访梁启超,3月13日见报,题目是《孙文之价值》。见《〈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虹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6~957页。
    (41)详见沙文涛《段祺瑞执政府与孙中山丧事的举办》,《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国民党对孙中山丧事的政治运作》,《历史教学》2011年第4期。
    (42)“5月7日,杨荫榆布置了一个讲演会,请校外名人讲演,以利于巩固她的校长地位。”许广平1925年5月9日信,《鲁迅全集》第11卷,第74页,注2。
    (44)张耀杰:《〈两地书〉中的鲁迅与许广平》,《历史背后——政学两界的人和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45)“有一个姓郑的同学郑一红(?)当时是共产党员。大概通过党的关系也去找过李大钊同志。这点就不大清楚了。”《鲁迅回忆录》(手稿本),第205页。
    (46)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页。
    (47)杨荫榆1907年至1913年留学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水女子大学”),1918年至1922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不能以“英美”和“法日”两派来定其归属。在许广平版本的女师大故事里,杨荫榆无疑属“英美”营垒。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日本最优秀的女子大学之一,管理严格,培养了很多女性杰出人物。
    (48)郭宏安编《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50)指五卅事件以后持续的抗议活动。这也可用作驱杨并与教育部对抗的理由。
    (51)(53)《鲁迅全集》第2卷,第163、207~208页。
    (52)“人的皮肤之厚,大概不到半分,鲜红的热血,就循着那后面,在比密密层层地爬在墙壁上的槐蚕更其密的血管里奔流,散出温热。”《鲁迅全集》第2卷,第176页。
    (54)《鲁迅全集》第1卷,第279页。为了男女平等起见,还应加上“鳏夫”和“拟鳏夫”。
    (56)杨绛:“据我所见,她挣脱了封建家庭的桎梏,就不屑做什么贤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会,指望有所作为。”《杨绛文集》第3卷,第133页。
    (57)许广平在五十年代写过一篇名为《向往苏联》的文章,讲到鲁迅1932年准备去苏联,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许广平文集》第2卷,第301~307页。许广平在《莽原》周刊第5期(1925年5月25日)发表《怀疑》(作于5月17日)一文时第一次用“景宋”的笔名。见陈漱渝《许广平传》,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60)杨荫杭:《学荒》,《老圃遗文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61)杨荫杭:《老圃遗文辑》,第710页。
    (62)“学生自视极尊,谓可以不必学;且谓处此时世,亦无暇言学。于是教育与政治并为一谈,而学生流为政客。”《老圃遗文辑》,第711页。
    (63)张友仁:《学风之负责者》,《现代评论》1925年第2卷第49期。
    (65)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1902年兴办苏州桃坞中学,校长长期由美籍教士梅乃魁担任。笔者姨妈三十年代时有一位顾姓男友即将从该校毕业,得校方推荐,要在典礼上代表学生致辞。姨妈从上海赶到苏州,在参加毕业典礼前到男友宿舍稍坐,走出房间时被梅乃魁校长看到。校长颇不快,当即取消顾某在典礼上致辞的资格。梅乃魁在学校享有很高的声望,没人批评他的“修士主义”,他也不怕被讥为“色情狂气味的幻想家”。桃坞中学办学非常出色,钱锺书先生就是从该校毕业的。
    (66)章士钊夫人吴弱男一度是追求妇女解放的先锋,但是到英国苏格兰阿伯丁住了三年,用章士钊的话来讲,却看到另一种景象。“至是新接彼中妇女,往来大学教授及名牧师之家庭间,尽得其忠勤端静,持家教子,非成年之女,无督不得独出诸状,则尽弃昔日之所妄信谬执,一以新炙于西贤者为归而浸化焉。”转引自白吉庵《章士钊传》,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68)《杨绛文集》第2册,第125、132页。
    (69)许寿裳:《〈鲁迅的思想与生活〉自序》,《现代贤儒——鲁迅的挚友许寿裳》,陈漱渝主编,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71)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第210页。李石曾之侄李宗侗是易培基女婿。
    (72)《鲁迅全集》第8卷,第223页。
    (73)许广平:《反抗下去》(《莽原》1925年第21期),《许广平文集》第1卷,第243页。
    (77)文章作于4月13日,16日见报。《鲁迅全集》第3卷,第600~608页。段祺瑞执政府已在4月10日被国民军前敌司令鹿钟麟推翻,4月18日奉军和直鲁联军进京,张作霖应为查封《京报》馆、枪毙邵飘萍负责。段祺瑞执政府始终处于守势、几不成其为政府,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计划?《京报》刊载这份传说中的名单,因涉及人员广泛,大不利于政府。鲁迅其实并未遭“通缉”。详见倪墨炎《鲁迅遭段政府“通缉”的真相探讨》,《文汇报》2007年1月14日。
    (78)转引自朱正《鲁迅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79)《李大钊先生传序》,《章士钊全集》第8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80)转引自唐宝林《陈独秀全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66页。
    (81)“何谓有容?曰不好同恶异。”《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1页。
    (82)《章士钊全集》第3卷,第3页。
    (8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