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地方书写中的空间、地方与互文性——以黄庭坚《书磨崖碑后》为中心(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李贵 参加讨论

    注释:
    [1][唐]元结:《元次山集》卷七,孙望校点,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I960年,第107页.
    [2][唐]元结:《欸乃曲五首》其四,《元次山集》卷三,第47页。
    [3]周尚意等:《文化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4][美]段义孚:《经验透视中空间与地方》,潘桂成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8年,第2页。
    [5]今人整理的浯溪书写资料详见孙望校点《元次山集》;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桂多荪《浯溪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邹志勇《浯溪题跋的文献记载梳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张蜀蕙《谁在地景上写字——由〈大唐中兴颂〉碑探究宋代地志书写的铭刻与对话》,台湾《师大学报:语言与文学类》2010年第2期。
    [6][宋]王阮:《义丰文集》,《宋集珍本丛刊》影宋淳祐刻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63册第388页。
    [7][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卷一三,富寿荪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1页。
    [8][宋]刘克庄《浯溪二首》其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六,《四部丛刊》本。
    [9]易祓嘉定丙子(1216年)浯溪无题诗刻,见桂多荪《浯溪志》,第273页。
    [10][宋]黄庭坚撰、任渊等注:《山谷诗集注》卷二〇,黄宝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78页。以下所引黄庭坚诗皆出此本,不另出注。
    [11]《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宋代之金石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1983年,74页A。
    [12]关于宋代金石学的成就及兴盛的原因,详见夏超雄《宋代金石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兴起的原因》,《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陈慧玲《论宋代金石学之发达及其价值》,《“国立”编译馆馆刊》第17卷第2期,1988年12月。
    [13]曾巩编纂过《金石录》500卷,早佚,仅存14首跋尾,载《元丰类稿》卷五〇。见《曾巩集》卷五〇,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80-688页。
    [14][宋]欧阳修:《唐孔子庙堂碑》,《集古录跋尾》卷五,《欧阳文忠公文集》,《四部从刊》本。
    [15]《集古录跋尾》卷七。
    [16][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79页。
    [17]《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以下所引宋诗,凡出此书者,只随文注出作者和篇名。
    [18][清]叶昌识撰、韩锐校注:《语石校注》卷五《题名八则》,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已有学者涉及宋人的寻碑读碑现象,但本文的材料和视角都不同。见王星、王兆鹏:《论石刻对宋代文学传撟的作用与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9][宋]周必大:《绍兴淳熙两朝内禅诏跋》,《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等,2006年,第230册第208页。
    [20][宋]佚名:《宣和画谱》卷五、一一、一三,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元大德本,1971年,参见[英]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读碑窠石图>—— 绘画主题的嬗变》,朱莺译,上海博物馆编《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1-158页。
    [21][宋]李洪:《和柯山先生读中兴碑》,《芸庵类稿》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上海古箱出版社,2007年,第102-111页。
    [23]梁建国:《〈西园雅集图〉与北宋东京士人雅集》,上海博物馆编《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356-377 页。
    [24][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全宋文》第107册,第95页。
    [26][宋]黄庭坚:《题颜鲁公帖》、《题颜魯公<麻姑坛记>》、《跋洪驹父诸家书》。
    [27]详见[日]白川义郎《北宋における顔真卿書道の書評の考察》,《大分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纪要》第15卷第2期,1993年10月:[日]宫崎洋一《宋元時代の“顔真卿”》,书学书道史学会编《国际书学研究》,东京:萱原书房,2000年I第37-45页;粱先培《从书斋走向神龛——北宋中后期的“颜真卿热”现象考辨》,邱振中主编《书法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8]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〇七,退耕堂刻本。
    [29]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改订重印本,第16页。
    [30]详见《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卷一〇《肃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唐]郭湜《高力士外传》,《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资治通鉴》卷二二一上元元年六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参见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66-267页,
    [31]《旧唐书》卷五二《肃宗张皇后传》。
    [32]《全宋诗》,第48册,第30201页。
    [3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第362-365页。
    [34]《浯溪碑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38-39页:桂多荪《浯溪志》,第238页。
    [35]详见黄庭坚《中兴颂诗引并行记》。《全宋文》,第107册,第217页:桂多荪《浯溪志》,第237页;[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一宋十《浯溪题刻二十七段·黄庭坚诗》,北京:文物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36]《全宋文》第287册,第184页。
    [37]《苏轼诗集》卷一,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6、56页。
    [38]Ron Scollon & Suzie Wong Scollon, Discourses in Places: Language in the Material World,London:Routledge,2003,p.145.
    [39]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六,北京:中华书局影清道光本,1992年,第2056页。
    [40][元]刘壎《隐居通议》卷八,《丛书集成》本。
    [41]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曹中孚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309页。
    [42]转引自张求会辑录:《陈寅恪手批<宋诗精华录>》,《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43]关于元结原文有无讥讽的讨论,详见陈文华《<大唐中兴颂>非“罪案”论》《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1993年;邓小军《元结撰、颜真卿书 <大唐中兴颂>考释》,《晋阳学刊》2012年第2期;邹志勇《〈大唐中兴颂〉创作意图考论》,《甘肃高师学报》2012年第6期。
    [44][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页。
    [45][宋]范祖禹:《唐鉴》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刻本,1981年,第155-156页。
    [46]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上册第296页。
    [47][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建炎登极”条,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3页。
    [48]关于宋代“正家之法”与“祖宗家法”的关系,详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42-77页。
    [49][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〇,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册,第3120页。
    [50][宋]朱熹:《跋程沙随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四,《四部丛刊》本。
    [51][宋]王明清:《挥塵录·后录》卷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34页。
    [52][清]沈道宽:《六义郛郭》,转引自蒋寅《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收入其《中国诗学的思路和实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
    [53] [清]翁方纲录:《王文简古诗平仄论》,丁福保辑《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28页。参见蒋寅《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54]详见王建生:《通往中兴之路——思想文化视域中的宋南渡诗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08-315页。
    [55]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D. Nicholson-Smith,trans.,Oxford:Blackwell,1991,p.22.
    [56]此处借用了互文理论,详见[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大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特别是第82页。
    [57]曾焕嘉定庚辰(1220年)浯溪题诗,见桂多荪《浯溪志》,第275页。
    [58]《元次山集》卷一〇,第152页。
    [59]“诗迹”的概念借用自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古迹的概括,诗迹不单是地名,而且是长期吟咏、广泛流传的古典诗中出现的具有某种特定、传统的诗情或形象的各地实在、具体的场所。参见植木久行《中國における「詩跡」の存在とその概念:近年の研究史を踏まぇて》,《村山吉广教授古稀记念中国古典学论集》,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第573-589页。
    [60]索亚指出,传统的“第一空间视角和认识论”主要关注空间形式的实在物质性,“第二空间视角和认识论”视空间为人类精神意识所构想、再现出来的形式,前者强调空间的真实性,后者强调空间的想象性。而他所谓的“第三空间”是二者的重组,对二者既吸纳又超越,是一种“现实和想象”交织的空间。详见 Edward W. Soja,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Malden,MA:Blackwell,1996,pp.6,10-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