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譬如艾青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的《吴满有》、《养羊英雄刘占海》,丁玲创作的《田保霖——靖边县新城区五乡民办合作社主任》,这些创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②张真:《从真人真事提高到典型——学习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札记》,《中国戏剧》1958年第24期。 ③郭国昌:《“真人真事”写作与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④川口浩:《报告文学论》,王荣纲编:《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85页。 ⑤《文艺大众化问题座谈会》,《大众文艺》第2卷第3期。 ⑥胡风:《关于速写及其它》,《胡风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⑦⑧周扬:《谈文艺问题》,《周扬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02,502页。 ⑨“真人真事”的戏剧作品可能扩大了英雄模范人物的传播途径,它可以让不认识字的农民了解英雄模范人物,同时也制造了英雄模范人物的轰动效应,但这种影响还是不如英雄大会的影响力大。 ⑩《致丁玲、欧阳山》,《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11)姜夔:《续书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13册,第559页。 (12)在艾青创作《吴满有》之前,《解放日报》对吴满有的报道主要如下:1942年4月30日发表了人物通讯《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塑造了吴勤劳致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上交公粮的形象,也充分表述了贫苦大众土改后对共产党的拥戴之情。同日,还发表社论《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和莫艾采写的通讯《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同年5月5日,刊发《政府号召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和《忘不了革命好处的人》等报道和通讯。同年5月6日,刊发《吴满有——模范公民》,号召整个解放区向吴满有学习。同年10月29日,刊发《今年丰收吴满有特别好》的消息。1943年1月8日,报纸刊发《劳动英雄吴满有计划今年扩大生产种地八十五垧努力发展副业勤锄草多施肥增产粮十余石》。同年1月11日,该报再次刊发《开展吴满有运动》的社论。同年1月26日,又刊发《吴满有捐款劳军积极领导优抗工作》。通过这些社论和消息,吴满有在边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公众形象。 (13)《解放日报》1942年5月5日。 (14)张学新:《晋察冀文艺运动大事记(1937.7—1948.12)》,《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15)左莱、梁化群:《苏区“红色戏剧”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16)张学新:《晋察冀文艺运动大事记(1937.7—1948.12)》,《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4期。 (17)张洪轩、韩荣实、姜坦:《从前哨剧社到六十三军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844—845页。 (18)肖向荣:《部队的文艺工作应该为兵服务》,《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下册,第474页。 (19)[法]司达克·杨著,章泯译:《表演艺术论》,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9年,第1页。 (20)《穷人乐》,大连:大连大众书店,1946年,第100—101页。 (21)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6月30日。 (22)张真:《从真人真事提高到典型——学习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札记》,《中国戏剧》1958年第24期。 (23)杜烽:《〈李国瑞〉写作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174页。 (24)周而复:《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群众》第10卷第3、4期(1945年2月26日)。 (25)韩塞:《回忆抗敌剧社与晋察冀边区戏剧运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2册,第8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