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试论周作人早期女性观的发生与迁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乔以钢 马勤勤 参加讨论

    
    谈及周作人对女性问题的格外关注,有必要探究他青少年时期的思想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脉络。1898年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戊戌变法及庚子事变。而周作人记日记,也正是从这一年正月开始。
    甲午一役,乃“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越三年而有戊戌变法。是年三月,周家长子鲁迅已“不及等祖父的许可”,决意前往南京投考水师学堂,而周作人“在花牌楼却还是浑浑噩噩,不觉得怎么样”(19)。观周氏当时的日记,除了吃食、购物、价格、游览、收发信等日常琐事之外,“科举改策论”是仅存的关于变法的记载。他自己也曾说:“政变的时候,我才十四岁,住在东南的海边,不懂得什么。”(20)直到庚子这一年,他还称梁启超为“九龙山道头子”(21),可见他对维新志士不仅缺乏基本的了解,而且还带有一点“妖魔化”的意味。
    庚子事变乃“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这一年,周作人在日记中密集地记录了与义和团有关的事件,还在书眉上大写着“驱逐洋人在此时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可见他情绪的激昂。然而,正如周作人晚年回忆的,他早年“赞成义和拳‘灭洋’的,就是主张排外”,但“又怀疑乃是‘顽民’,恐它的‘扶清’不真实,则又是保皇思想了”,所以“这两重思想实在糊涂得很”(22)。因而,这种“攘夷”而“不排满”的思想,与其说是一种“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不如说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激情。
    真正使周作人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是他1901年秋赴南京水师学堂学习。他自己曾这样说:
    虽然庚子年影响的重大,并不下于戊戌……就我自己来说,这影响不怎么大,只就以庚子为中心的前后两年看来,糊涂的思想,游荡的行为,那么的下去,怕不变成个小拳匪和半个小流氓么?这个变化,乃是因为后来事情的偶然的转变而阻止了,我被逼而谋脱出绍兴。投入江南水师,换了一个新环境……(23)
    这种转变的具体动因,则与他在南京水师学堂的读书经验直接相关。周作人晚年这样回忆:
    我在学堂这几年……所看的汉文书籍于后来有点影响的,乃是当时的书报,如《新民丛报》、《新小说》,梁任公的著作,以及严幾道林琴南的译书,这些东西那时如不在学堂也难得看到,所以与学堂也可以说是间接的有点关系的。(24)
    钱理群认为,如果鲁迅没有给周作人带去《天演论》,他的学堂生涯,也许就会悠闲而自在地过去(25)。的确,自读《天演论》开始,周作人对西学新知的接受越发深入。而《天演论》之后给他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著述。1902年正月,周作人先是接触了《时务报》;是年三月三十,又在同学郑仲泾处见到《新民丛报》,感慨“书极好而价巨,力不可胜”。七月初三,他从同学黄明第那里借来《新民丛报》十一号,“内好书甚多,率皆饮冰子所著。看至半夜,不忍就枕”,感慨“令我有余慕矣”。此后数月,他陆续抄录梁启超的文字,托人购买他的书籍,同时在日记中正式介绍了梁氏的情况(26)。至1903年,他还热切地盼望读到鲁迅自日本寄回的《清议报》。从“美不胜收”(27)、“奇辟足以当当头之棒喝,为之起舞者数日”(28)的赞美声中,可以感受他的喜悦与激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庚子以后,在南京读到《新民丛报》和《新小说》,恍然如闻天启;读《饮冰室自由书》,觉得一言一语无不刻骨铭心,永不能忘。这时候的愉快真是极大,至今每望见梁先生还不禁发生感谢之意。”(29)此外,这一时期他还陆续阅读了《新小说》、《苏报》、《浙江潮》、《万国公报》等多种当时影响较大的进步刊物。
    这些书报最直接的影响,是“排满”思想的产生。周作人曾说他最早是“尊王攘夷的思想”,“后来读了《新民丛报》《民报》《革命军》《新广东》之类,一变而为排满”(30)。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慈禧太后认识的转变,1899年周作人还在日记中祝祷“皇太后万寿”(31);至1903年,则一变而为称“那拉”为“怪物”、“人妖”,斥其为“我支那之冤业”(32)。在这种心境下,他在家信中“历陈厉害”,拒接参加科举应试(33);发誓“尽弃昔日章句之学”,“拼与八股尊神绝交”(34)。而与新思想对立的另一面,周作人也坚决拒斥,如批驳《劝学篇》“立意君主专制”、“生成奴隶根性”,因“此书一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为此大呼“可恨”(35)。
    正是这种对于国家、民族时局的忧虑,加上思想“今是而昨非”的变荡与激情,使得年轻的周作人急需寻找一个“喷发口”,将自己的声音汇入救国保种的思想潮流中。而在晚清语境下,女性问题往往与民族救亡纠缠在一起。金一《女子世界发刊词》的一段话很能代表这种认识:“女子者,国民之母也。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36)有论者指出,一个新的民族国家在兴起之前,有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依靠两种至关重要的媒体——小说和报纸得以实现(37)。晚清时期思想文化界对女子的“想象”,亦可包含于对“民族”这个国家“元概念”的“想象的共同体”之中;而这种“想象”的完成,也同样需要借助报刊、小说这种形式。
    周作人南京时期所阅读的报刊,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不仅屡屡可见,而且很多都成为了那个时代颇具代表性的声音。例如,发表于《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论女学》开启了晚清的女学之议;《清议报》“译录”的《论女权之渐盛》第一次将“女权”这个概念引入中国。还有《新民丛报》对“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的介绍,《新小说》刊载了讲述女英雄苏菲亚故事的《东欧女豪杰》,等等。正是相关阅读经验,很大程度上为周作人建构了一个囊括“女性”在内的“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共时性空间。周作人在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之一,便是藉由“女性”问题这个突破口,发出有关民族、国家建构的声音;而他此时的“攘夷”、“排满”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在其同期的女性观中打下了一定的烙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