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出土文献研究六十年——李学勤教授访谈录(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4年3期 李颖 参加讨论

    二、铜器铭文与周代制度研究
    李颖您是青铜器研究的大家,在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表过重要论著,您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撰写《殷代地理简论》的时候,您就使用过金文材料。这本书的“散氏盘地理研究”一节,就主要涉及金文文献。记得您对著名的《大孟鼎》、《小孟鼎》等重要金文文献都做过研究。许多新出金文也得到了您的关注。
    李学勤在我的作品中,有关金文的文章是最多的。铜器铭文,就是一般所称的金文,是铜器研究中人们较早注意和研究的一个方面。青铜器是中国历史文物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与古希腊的石雕艺术一样,可称举世无双。文物考古界所讲的青铜,是指有一定比例锡、铅的铜基合金。用这种合金所铸造的器物,就是青铜器。今天我们研究青铜器,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来进行。从比较狭义的文献角度来说,对铜器铭文也就是金文的研究,则非常重要。
    我接触金文还是比较早的。在1949年前后,我去北京图书馆看书。那时候,课很少。1951年我到清华来,也没有几门课,不用住在学校。不上课的时候,就去看书。在那里,我不仅看甲骨文的书,也读青铜器的铭文。
    我早期的工作主要是从甲骨文入手,也写过几篇关于金文、青铜器的文章。可是,我自知当时做的不行。所以,在1959年《殷代地理简论》出版以后,我就一定要补上这一课。可是,补这个课非常之难。因为,那个时候,没人教你,你要自己做。我最好的机会是在“文革”时期。中国科学院的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部,第四学部都去了“五七”干校。我们是被整得最厉害的一个研究所,因为那个时候抓“五一六”,我们所是最大的重点。我是最晚走的,1970年10月去了“五七”干校,在那儿呆了一年零三个月。到了1971年的冬天,郭老给中央打了一个报告,要重新改他的《中国史稿》,当时调回去四个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调回之后就到了历史研究所。那时候除了老弱病残的几个人之外,还有参加“二十四史”标点的人,像顾颉刚啊,张政烺啊。他们也不上班,只有我们几个人在这儿工作,修改《中国史稿》。没有人用图书馆了,就剩下我们几个人用了。而且,工作进度也很慢,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把所有的青铜器铭文从头到尾都读了一遍。
    我学甲骨文也是这么做的。1952年胡厚宣先生《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刚出版。原来的时候我是在北图看卡片,或者从书的注里边再去找书。《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一出来就方便了。因为以前所有关于甲骨文的东西,它里面都有。我就一片片地找,只要是在北京能找到的,我都找。有些没有,我就到几个大学找。除读拓片外,我还尽量观察甲骨材料原件,因为有些疑难还是要凭目验解决。顺带说一下,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甲骨材料,甚至前代一些著名学者也没有见过。比如“家谱刻辞”(访谈者按,指《库方》1506),认为是假的人,绝大多数没见过原件。其实有关的照片,德国人(访谈者按,指德国女学者勃恩哈第)20世纪初就发表过。80年代初,在剑桥教书的时候,我才找到这个东西,亲自观察过原件,将之收入我和齐文心及艾兰所编《英国所藏甲骨集》中。
    再说金文。和读甲骨文一样,我读金文也是用考古的方法来做的。首先,不是光看字,而且看器形。器形呢,要把它先排队,充分地排队,根据这个排队,所有的报告都一篇篇地看。就是这么学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