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甲午之诗与诗中甲午(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4期 关爱和 参加讨论

    关于平壤之役,桐城派诗人王树楠有《八月二十日闻平壤之败》诗:
    撤戍销兵孕祸胎,当年铸错事堪哀。一时血誓抟沙散,大澥腥波卷地来。劲舰未穷榑木窟,溃军已哭牡丹台。益州烽火通霄汉,补过还思百里才。⑧
    诗人由平壤兵败反思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错误。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首次获得在朝鲜的驻兵权。后两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最终与清政府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相互通知。这就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祸胎。诗人希望清王朝从平壤战败中反省朝鲜决策的错误。曾任总理衙门行走的袁昶,其《近事书愤和友人作》诗写道:
    月照大同江上愁,孤军转战烬余收。空弮不敌炮车恶,折戟犹摏长狄喉。荀偃幸能旋马首,陈安旋惨失蛇矛。犒军内帑颁金阙,敌忾畴分圣主忧。
    久将玉斧划藩陲,追咨珠盘屡失词。鸭绿岂容邻异域,乌黄谁迅赴兵机?楚纵未合前言食,秦媾须成右臂规。交远近攻应决策,噏张方略用奇时。⑨
    前诗记8月16日平壤大营失陷左宝贵死难,叶志超停止抵抗事。诗人希望清军能同仇敌忾,为圣主分忧。后诗写平壤战役中的国际调停事。在中日平壤军事摩擦初起之时,李鸿章等寄希望于美、英、俄等大国的调停,而调停排解未果,日军已在丰岛开炮击毁“高升”号。诗人希望清政府早定远交近攻的方略,打好外交之战,并在本诗的自注中特别提醒国人提防俄、日之间的暗中援结。曾任兵部主事、湖北安襄郧荆道的曹允源写于甲午年的《书事》一诗,追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番舶络绎,通使通商,江海门户洞开,洋人得陇望蜀,政府一误再误,及近来兴办洋务,研习机器,规度西法,追求自强的过程,多有感慨。谈及日本的兴起及在朝鲜问题上与中国的争斗,其诗云:
    神州左翊数日本,援西背中事夺攘。维新纪年革旧俗,桀骜往往侵边疆。朝鲜与国我藩服,无端肇衅幽其王。箕踞汉城胁兵力,海东生尘障日光。帝赫斯怒下明诏,声灵先播师堂堂。阃外诸将谁颇、牧,羽书旁午催颜行。安得犁庭奋神武,出奇拊背兼抵亢。廓然天途扫流彗,坐看初旭升榑桑。⑩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援西背中,变得桀骜强悍。朝鲜本是大清藩属国,日本无端肇衅,箕踞汉城。诗人希望军中有如廉颇、李牧能用兵者出,奋其神武,犁庭扫穴,驱除倭寇。但战争的结果却与愿望大相径庭。曹允源又有《闻官军退渡鸭绿江》诗,记述了“平壤一失摧锋棱”,“退数百里如山崩”的溃败。诗人对清军的军事能力添了几分哀痛:“未申天讨安黎蒸,画江自守险足凭。东海何日重清澄,我书军事徒拊膺。”(11)诗人此时的哀痛,到再记旅顺之战时已变成愤怒。战争不仅是军队双方武器的较量,还是军队士气和国家意志的较量。曹允源对战争由乐观到哀痛再到愤怒的情感历程,是甲午战争时期很多士人共同经历过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