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国学“小说”观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以《聊斋志异》为例(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王昕 参加讨论

    四、《聊斋志异》中的“大”题材
    首先,《聊斋志异》以轶事化的手法处理宏大题材是受史传小说化叙事的影响。
    通常,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其背后的因果与规律性。按照本原主义的历史观,人们倾向于排除一切偶然性和变量,抓住一条线索来追本求源。掺入“小”说观念的史传叙事,从《左传》开始就有神秘化、以出于个人细故的因果关系处理战争和政治题材的手法。如《左传·宣公十五年》秦晋之战、魏武子妾父为魏颗结草、俘获秦将杜回事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等故事。
    文言小说分为轶事、志怪、传奇几个大类,在处理历史题材时都不脱轶事、秘史的视角。《聊斋志异》中的《九山王》写的是明末清初的战乱期间众多民间起义中的一个。蒲松龄把这个故事和狐仙复仇的线索放到一起,以妄人受妖狐蛊惑造反为框架,内容和妖术类的白话同一概致。蒲松龄本可以有较宽的叙述视角,把这个事件写得恢宏壮阔些。即使是从传统的、神魔小说的角度入手,也不失如《三遂平妖传》那般有整体的视角,但蒲松龄的手法是沿用志怪的模式,他关注的是报应,是人性中的“恶”带来的毁灭结局。曹州李姓人家有一座荒园,一老翁携家求为居停,家人婢仆有数十百口,待主人甚为恭敬。李心知其为狐,暗中买来数百斤炸药遍布园中,巨响之后死狐满地,不可胜计。老翁自外归来,颜色惨恸,发誓要报灭族之仇。顺治初年,李姓的家乡群盗啸聚,老狐化为自号“南山翁”的卖卜者,预言李姓当为“真主”,自己就是李姓的诸葛军师。老翁为李姓准备甲胄弓弩数千件,又鼓动数千人马来投奔。李“高卧山巢,公然自负”,但没有等到黄袍加身,先引来朝廷灭门之祸,始悟“南山翁”乃老狐来报灭族之仇。蒲松龄把后节如何起事、如何举兵、几场征战情势若何等等,写得颇为草草,比起前面老翁设宴招待房东李姓时的详细描述,在篇幅和叙事速度上,比例悬殊。他用旁涉的手法来写这类社会政治事件,把一个宏大的事件简化成了李姓“杀狐之残,方寸已有盗根,故狐得长其萌而施之报”。私人化的因果报应成为叙事的线索和主题的核心。
    《聊斋志异》中有同名为《白莲教》的两篇小说,还有《小二》和《邢子仪》等篇,都是以当时颇为活跃的大规模民间白莲教动乱事件为背景。小说的兴趣点是以“法术”、神通生发奇异情节。《小二》中小二出纸鸢与丁生各跨其一,“鸢肃肃展翼,似鹣鹣之鸟,比翼而飞”,逃离白莲教营地,“女以指撚鸢头,忽即敛堕,遂收鸢;更以双卫,驰至山阴里”[15];后又剪纸作判官讹诈强盗的财宝而发家、以纸鸢驱蝗虫等。这个会法术的女子持家明察如神,人无敢欺,不但家中大富,且能预知灾年赈济一村。名为《白莲教》的两篇小说其实篇幅很短,分别在卷四和卷六,主要写白莲教中人的妖术。如某人以法术杀人又作法逃脱官兵;教主徐鸿儒能用来惑众的妖镜、能把木刀木凳变霜刀大马之类的本领。《邢子仪》写白莲教的党徒杨某,用幻术制作木鸟摄取美女未成,反而成就了穷书生的姻缘。这些写法固然颇有文学趣味,但我们统观《聊斋志异》中关于“宗教起事”的这类社会事件小说,就会发现这已经成为一个很狭窄的套路。作者或者满足于民间传闻层面的“法术”渲染,或者以法术为线索写奇特姻缘或者发家故事,蒲松龄笔下的小二、徐鸿儒等人虽然是重大政治事件中的人物,但在作者笔下他们和通法术的狐鬼并没有什么区别,小二虽然来自白莲教兵营,但小说的重点是她用法术发家,则这个人物和《聊斋志异》中那些善治家、会理财的花妖狐鬼的寄托是一致的。叙事的重点还在轶事、琐言等民间传闻乃至谣传的层面。
    蒲松龄这样的写法绝非其时小说中的个例。还以白莲教的题材来看,乾隆年间袁枚的《子不语》卷十五有《白莲教》也是志怪短篇,写一个梁上君子夜伏孕妇床下,见妖人作法剖取胎儿,偷儿一路尾随妖人,揭出白莲教徒用法术杀妇取胎儿的故事。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卷四之《白莲教》又将这个故事踵事增华,添枝加叶。以袁枚和蒲松龄的大才,却如此处理这些大题材,时代局限之外,“小”说观念的制约也使其一味嗜奇,主动让出了军国大事的题材,放弃了宏观深邃的观察思考。
    其次是切入角度的小型化。《聊斋志异》最常用的是由男女两性的邂逅,也就是从男子遇女鬼(历史的亲历者)这个角度来表现历史上的大事件,如《林四娘》、《公孙九娘》、《甄后》等。蒲松龄是身处下层的读书人,并没有史官的权威与话语优势,他把历史和异域文化具象化为各色妙龄女性,或许是因为穷书生唯有在面对已为鬼物的弱女子时,才可以安然地享有父权体制下的角色优势。以男女肌肤之亲那种细腻敏感、私人化的笔墨,代替史家平和客观的口吻,使历史题材渗入个人的情感。在使历史视角狭窄化的同时,蒲松龄也把冰冷的过去变成可以用身体去触摸感受的阴柔化具象物。
    研究文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思维路径,我们需要先了解史传的叙事原则。历史叙事要求高屋建瓴、气魄宏大,还要有史家的历史责任感。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末荀悦有“立典五志”,曰“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晋代干宝释之曰:“体国经野之言则书之,用兵征伐之权则书之,忠臣烈士孝子贞妇之节则书之,文诰专对之辞则书之,才力技艺殊异则书之。”这里指出了历史叙事的内容要素、条理大端。唐代刘知几《史通·书事》“更广以三科,用增前目: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于是以此三科,参诸五志,则史氏所载,庶几无阙”[16](P165)。所谓“旌怪异”是写“幽明感应,祸福萌兆”,这一点如上节所说,可以看出史传叙事中的小说因素。在其他方面,小说的叙述原则正是拾遗补阙、取历史叙事的反面。虽然《聊斋志异》的诸序跋题词中对蒲松龄的良史之才称扬颇高,称为“一代史局大作手”[17](P31),这里面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成分,蒲松龄自称的“异史”庶几近焉。这是《聊斋志异》处理大题材的文体背景。他固然不需要把那些行谊出处的事件大端交代出来,而只需专注于细节与轶闻的刻画,就是好小说,但这未尝不是一种缺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