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元代平话文本的生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2期 徐大军 参加讨论

    一平话文本需要的书面白话编写的环境和观念
    关于元代题名“平话”的通俗文本,无论是原于讲说内容的书录,还是基于白话文本的编写,它们的出现,皆非讲史伎艺(甚至说话伎艺)影响所致这么简单。
    如果说元代有平话伎艺的繁兴,影响所及,有人书录其讲说内容而有平话文本。那么,当时是何因素推动了平话伎艺的口讲内容的文本化呢?要知道,当时社会对于讲史伎艺的接受是场上讲听而非文本阅览;艺人的场下训练、场上表演亦不需要格式齐全的底本,甚至底本不会是白话形态,而是罗烨《醉翁谈录》那种文言形态的文本⑥。
    如果说有人在编写历史题材的白话文本时,基于平话伎艺的影响,而取用了它的内容和格式,从而有这些平话文本。那么,首要问题是为何会出现这类白话文本的编写?因为在文言著述和文言阅读已成习惯思维的环境中,自觉的书面白话作品的出现并非易事,文人们涉足此域需要相应观念的推动,相应环境的激发,否则不会有动力来涉足白话文本的编写,也不会有能力来从事白话文本的编写,即使那些来源于口讲的白话书录文本的出现,亦需要观念、环境的支持。
    所以,这类白话文本的出现,无论是出于口讲内容的书录,还是出于书面文本的编创,都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何因素推动了平话文本的出现,激励了时人参与平话文本的编写?这就牵涉到书面白话使用的环境和观念问题。若没有针对书面白话使用的有利的环境和观念,不会有人需要阅览这样的白话文本,也不会有人参与这类白话文本的编写。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考察一下元代的白话著述《直说通略》(郑镇孙)、《经筵讲义》(吴澄)所关联的书面白话使用的观念和环境。之所以选取它们,一是因为二书皆是历史题材的白话著述;二是因为二书的作者都是当时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文人,有明确材料表明他们参与此类白话著述的动因;三是因为有的学者认为二书是受讲史伎艺影响而出现的“平话体”作品。
    元代严禁说唱词话,以讲说时事新闻为主的“小说”一家,似乎已经衰落而逐渐归入讲史中去了。说书人为了不抵触功令,都纷纷去讲说历史故事。影响所及,当时的道学先生吴澄给皇帝讲《通鉴》时也用语录体,还有一位监察御史郑镇孙摭采了《资治通鉴》的内容写了一部白话体的《直说通略》。⑦
    元代讲史在当时社会上造成极大影响,它超出了文艺的范畴,成为讲说历史通用的体裁和语言形式。据记载,当时的道学先生吴澄在给皇帝讲《通鉴》,监察御史郑镇孙摭录《资治通鉴》编写《直说通略》,都采用了这种受欢迎的平话体。⑧上文提及的《直说通略》是郑镇孙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编成的一部通俗性白话通史,共有十三卷。所谓“通略”,意即《资治通鉴》之大略;所谓“直说”,乃指一种表述方式,语言上表现为俗语白话,即郑镇孙在自序中所强调的以“俚俗之言”来传达出圣贤文章的蕴奥(详见下文)。而吴澄之讲说《资治通鉴》,乃指他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任职经筵讲官时所编写的白话文本《经筵讲义》。兹列二书演述刘邦入咸阳与父老约法三章一节,以见其白话叙事之形态:
    子婴遣将敌沛公,秦兵大败,沛公遂入关,到霸上。子婴素车白马,颈上系着传国宝,出路傍投降。子婴立四十六日,秦亡。……太祖高皇帝受秦降时,未曾登位,只称沛公。西入咸阳,召众父老每、众豪杰每,抚谕他约法三章(杀人的死,伤人及盗抵罪),除去秦时不好的法度。百姓每喜欢,都将牛羊酒食管待军马,沛公不受,百姓越喜。(《直说通略》卷三,秦·子婴—西汉·太祖高皇帝)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