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东汉士人的“岩穴”情结及其文学表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4年3期 杨允/许志刚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东汉官场污秽,众多守节之士向道家思想寻求人生寄托,不与当道合作,多高蹈隐逸之行。有的人志追巢父,裂冠毁冕,栖居岩穴,轻慢王公,傲视天子;有的怀道隐居民间市井,以全性遂志为人生理想,躬耕自给,泰然处之;有的在重压之下不得不违心地屈从征辟,但他们居官不视事,身在魏阙,心驰岩穴,身与心陷于极度的矛盾中。这些“岩穴之士”,有的以坚定的隐逸之志和岩穴生活实践著称,有的则将隐逸之志见诸吟咏,抒发“岩穴”情怀。东汉士人寄情岩穴的人生实践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 键 词】岩穴/隐逸/守节/全性遂志
    【作者简介】杨允,女,渤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许志刚,男,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西汉末年迨至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政局纷乱,谄佞当道,士人阶层的精神与人格发生激烈的震荡和裂变:一种倾向是丧失士节,阿附权势,谗谄媚上,奴颜婢膝;另一种倾向是高张正义,不畏强暴,必欲铲除奸佞而后快。前者拜倒在权势面前,追求物欲的满足,不知道义为何物;后者欲扶大厦于将倾,拯社稷于危亡,救百姓于苦难。在这样的形势下,众多守节之士向道家思想寻求人生寄托,他们羞于媚事权贵,多高蹈隐逸之行,向往岩穴的士人渐多,“岩穴”成为东汉士人重要的生活去向和精神栖居地。“岩穴之士”中有的并无著述,有的则将“隐情”见诸吟咏,留下了大量表现“岩穴”情怀的诗作,成为东汉文坛特殊的时代印迹和后世隐逸文学的原型。对“岩穴之士”精神及其文学成就进行考察,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一、“志追巢父,傲视天子”:岩穴情结的抗世精神
    两汉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仕途凶险莫测。士人群体精神裂变,一些士人乃以隐居为人生之志,以全性自适为人生归宿,他们志向坚定,个性鲜明,“志追巢父,傲视天子”,纵有征辟,抗节不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卓尔不群的精神。他们是岩穴隐居的第一种类型,也是最鲜明的代表。这方面影响深远的有严光、樊英,二人经历不同,精神相似,殊途同归。
    严光年少即有高名,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光武即位,他恐朝廷相召,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光武帝思其贤,派人按照画像寻访。后来齐国上书说:“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1](P2763)光武帝认为可能是严光,于是备安车玄纁,遣使聘请,三次往返。严光不得已,才随使者至洛阳。舍于北军,由太官朝夕进膳。光武帝亲往会见,严光依然躺卧床上。光武帝到他床榻旁,拍抚严光肚子说:“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1](P2763)严光不应,过了很久,才睁眼注视光武帝,说:“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1](P2763)表明自己有巢父之志,希望光武帝不要强求。光武帝只好叹息而去。其后,光武帝引严光入宫,谈论道义和旧日友人,光武帝从容问严光说:“朕何如昔时?”严光对曰:“陛下差增于往。”[1](P2764)晚上,共睡一床。严光沉睡中将脚搭在光武帝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夜里客星犯御坐甚急。光武帝笑着说:“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1](P2764)光武帝想留他在朝为官,严光不接受,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严光垂钓处为严陵濑。后复特征,不至。年八十,卒于家。严光与光武帝为布衣之交,光武帝了解他,并很重旧情,盛情邀请,叙旧,但他还是“狂奴故态”,不因昔日朋友称帝而接受任命,表现出对岩穴之志的坚守。
    樊英少受业三辅,修习《京氏易》,兼通《五经》,又擅长风角、星算、《河图》、《洛书》、七纬,推算灾异,是著名的方士。樊英隐居在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征为博士,皆不行。建光元年(121),安帝复诏公车赐策书,征召樊英及其同郡人孔乔等六人,樊英等四人皆没应诏。永建二年(127),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1]P2723,樊英又以病重拒绝。朝廷乃下诏书,切责郡县,强令车驾载其上道。樊英不得已,到京后推说有病不肯起来,被强行抬入殿中,仍然不肯以礼朝拜天子。顺帝欲以自己所握有的生杀予夺之权震服樊英,怒谓樊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1](P2723)樊英毫不示弱,回答说:“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1](P2723)樊英将生死置之度外,甚至将顺帝比为暴君。顺帝不能压服樊英,又因樊英名望极高,不便杀他,遂让他去太医那儿养病,每月给他送去羊和酒。樊英屡征不就,在被强行抬入朝廷之后,敢于藐视天子权威,但求放归。正如他对顺帝所言:“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
    隐居自适是古代一些文人追求的生命境界与生活境界。这种人生理想在《庄子》中阐述得较为充分。《史记》亦对许由、伯夷的隐逸之志表现出特殊的敬佩和赞美。东汉时期,随着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隐居不仕再次成为一部分文人士子的主体选择。“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1](P2185)可以说,隐逸随性而为时所重、隐居避名而才高名显、孤傲自放而时与社会冲突,大致代表了“岩穴之士”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矛盾。这反映出特殊的时代需求与传统士人精神世界的尖锐冲突,其深层矛盾来源于传统文化中杂糅的政治伦理与道德伦理、群体规范指向与个体价值追求的深度不一。“岩穴之士”只不过是这一矛盾的特殊时代投射而已。严光与光武帝为布衣之交,光武帝虽盛情相邀,他却依旧“狂奴故态”,不肯受命。樊英屡征不就,在被强行抬入朝廷之后,冒死力争,唯求归隐。二人在坚守岩穴之志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志追巢父,傲视天子”,严光、樊英“终身不仕”的人生追求及个体价值认同,基本反映出这一类士人的精神面貌,凸显出他们共通的岩穴情结和抗世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