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钱谦益“弇州晚年定论”发覆(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 魏宏远 参加讨论

    其一,信仰及文学价值观发生了转变。早年王世贞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文学的功利性,云:“夫文章者,天地之精,而不朽之盛举也。……夫君子得志则精涣而为功,不得志则精敛而为言。”[8]卷七一《王氏金虎集序》在王世贞内心深藏着儒家“三不朽”思想,认为曹丕所言“文章者,不朽之盛业,信然哉!”说明其早年为文,充满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晚年王世贞以佛家思想为主,亦释亦道亦儒,主“三教合一”④。思想信仰的转变,使其文学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由昔日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转而“小之”,甚至“耻天下以文章为知己”。其长子王士骐云:“府君生平经国之略,踯躅世路,而耻不尽其才。……冢笔穴砚,仆仆以应四方,而耻天下以文章为知己。”(《先府君凤洲王公行状》)仕途失意,才华未施,王世贞晚年转信佛道,自称“佛道家奴”、“有发头陀”,“耻天下以文章为知己”,甚至云:“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1]卷一九四《赵汝师》,在与友人信函中。王世贞多次称文章为“小技”、“雕虫之业”、“鸡肋”、“绮语障”,自称“虽薄有雕虫之声于海内,而中实渐厌之,以为小技不尊,虚饰弗庸,去立言之君子何啻径庭。”[1]卷二○一《甘佥宪》王世贞晚年对文章的作用也产生了怀疑,云:“读书五车,著述千卷,亦觉临岐,一字用不着”[1]卷二○七《答穆考功》,读书、撰文在人生关键处无大用,为此欲摆脱笔砚,转从佛道。
    其二,创作内容、技法及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王世贞晚年“日坐弁园,与花事周旋”,在风光旖旎的园亭生活中,其诗文已由昔日关心国事、民瘼转为吐写内心、注重关照生命本体的价值和意义,风格也转以恬淡自然为宗。特别是在诗歌写作方面,王世贞早年与李攀龙倡复古运动,喜以诗议政,重乐府诗的创作;晚年在生活内容、思想、心态、趣尚等方面与早年相比都发生了很大转变⑤,减少了乐府诗写作的数量,作品中关注社会现实及以诗歌作为政治批评的倾向明显减弱。而与乐府诗数量的减少相映成趣的是闲适诗数量激增,这一减一增,意味着王世贞晚年更加关注内心世界,更加注重自我抒情。从乐府诗到闲适诗,从政治批评到抒情自我,从关注外界到关注内心,这一系列的转变又是与王世贞晚年信佛崇道的思想转变桴鼓相应。⑥在文章写作方面,王世贞晚年所谓“持论之文”走的不是“文必秦汉”之路,呈现的却是一种唐宋笔法,特别是苏文之法⑦。因此,王世贞晚年为文无论是从构思、内容、风格及语言等方面都趋于平淡,与早年若出两手。⑧
    其三,复古方法发生了转变。后七子复古运动在方法论上,讲求“格高调古”,重“法”之建构⑨。王世贞早年随李攀龙,在学古方法上不断探索,著成《艺苑卮言》一书。然而其晚年参修佛道,接受禅宗“即心即佛”思想,在启人方法上深得禅家宗匠之妙,以不言之言而显实相,云:“四十九载佛说法,至竟无一法可说”[1]卷一五四《贝多寮偈》。在文学创作上王世贞强调“不法而法,有意无意乃为妙耳”[8]卷一二五《复戚都督书》,其晚年盛赞喻邦相之文“气雄而调古,驰骤开阖,不法而法”[2]卷四七《喻邦相杭州诸稿小序》。当然,“不法而法”是要处在“法”与“不法”之间,“不法”本身也是一种“法”,只是比“法”更为灵活,其实质并非完全抛弃“法”,在《先师书大通经》一文中王世贞提出:“有法悟无法,无修解有修”。诚然,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并非是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其在文学取法上由过去的重“法”,到晚年的重“无法”,其实,就是强调“无定法”,摒弃创作中的“程式化”,这与其晚年主“调剂”、“辞达”、“自然”等文学思想非常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