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试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世界的多重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 李建华 参加讨论

    二、双重视角观照下的生命世界
    当代文化正经历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双重建构,消费主义与商品文化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当前形势造成了一些作家的创作重心由文学可读性转为市场购买率,但叶尔克西却并没有随波逐流,她始终坚守一种以淳朴自然的语言来诉说生命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倾向。在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里,动物的身影随处可见,作家是在“借助动物书写表现了一系列与民族命运、民族生存、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生命形态息息相关的情感”[3],进而勾勒出一个看似并不了解的自然界,仿佛人们“总是天生缺乏悟性”。事实上,叶尔克西用文字捕捉到这些美的令人心醉的瞬间,同时给人们留下了慢慢去体悟的巨大空间。离开家乡多年的叶尔克西以童真的眼光去重新回味哺育她的那片故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情重新体味哈萨克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惊人吸引力。一般而言,文字呈现的造型艺术是显性的、具象的,而格式化的语句活化出的民族灵魂则是隐喻的。一种童真的视角与商品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与“客”之间在女性观念上的巨大差异都在叶尔克西的散文世界中演绎出非比寻常的艺术魅力。以印象式的回忆将“舞台”与“真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文字感悟力的本质则是艺术家修饰后的创造力和艺术特点,经由脑海自我勾勒作品中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入孩童与女性角度的审美过程。散文《永生羊》《草原火母》等文本中,作家用文字引导人们从孩子和女性等不同视角去体悟“心灵创造的快慰”,将那些源于自然的生活场景“制作得很自然”,并植入欣赏者(即读者)的意识里,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与作家一起欢喜、一同忧愁。“溪水的欢腾跳跃、草场的广袤无垠”给予了叶尔克西创作上的很多灵感,眼前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在闪烁,以浪漫的姿态接近大自然的无拘与不羁。这些散落在生活细微之处的自然景致被作家那女性特有的细腻所捕捉,并用浪漫的气质书写发生在草原上的一个个故事,将民族风情美化,努力营造画面美感,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自己经历了城市与乡村多重生活洗礼以及人生跌宕起伏的复杂情愫。
    “牧人说完话,把萨尔巴斯推给了父亲。”“我清楚地看见,萨尔巴斯很专注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它如此这般落魄到北塔山来其实只是为了寻找一个人,而我父亲的话恰好提醒了它要找的那个人是我。”《永生羊》中的萨尔巴斯是牧人在放牧时送给“我”家的一只病弱的小羊羔,当“我”与这只小绵羊初次见面时,彼此之间仿佛“已经相识有好几个世纪了,还曾约好要在几个世纪后在这北塔山上邂逅相遇,向世人证明,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不是爱情,而是生命与时空。”从此“我”与萨尔巴斯之间的眼神交流,就像“彼此相致生命的问候,那问候的声音穿过微弱的秋光,撞在我们的耳朵上。”这般细致的文字是对“我”与小羊羔萨尔巴斯初次见面场景的回忆性描述,面对如此美好的那时那景,将孩子心中对动物的好奇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随后,作家更是以这只羊羔为生命主体,将“我”的感受依托羊抒发开来,“在萨尔巴斯的眼里,冬天只会图解现实,冬天的道理与法则再严酷也永远只是一味地苍白、寒冷、单调,缺少表现力,没有什么道理可讲。”草原之上天地苍茫,当再次回到故乡“北塔山”之时,叶尔克西的思考愈加深入、透彻,旧年的尘土飞扬,满溢的生命记忆结合了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冬天”的感受不再是白茫茫的欣喜,而是苍白的单调。
    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在《永生羊》中,作家将萨尔巴斯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细致地刻画出来,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起共同情感,从而为萨尔巴斯被宰杀时所发生的惊异一幕做了铺垫,进而引起了人们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待熬过了寒冬后,萨尔巴斯已经长大,但残酷的“对不起,我需要你!”还要将它宰杀,令人无比惋惜。在风暴来临之前,萨尔巴斯会站在山尖凝望远方,仿佛在那彩霞的背后看到了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幼小体弱是萨尔巴斯与“我”共同具有的生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看,作家是明处写“羊”,其暗处还是在写她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看,并非作家悲观的妥协,而是一种咏叹的基调。“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与自然和谐相处”[4]。事实上,地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物进化圈,圈子里的所有生物都能在生物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草原人喂羊、杀羊本属于自然而然的事,短暂的一生注定还要再次醒来,只不过羊还是羊,一种生命轮回的意味饱含其间,因而作家才将它称为“永生羊”。可以说,生命的传承如同呼吸的顺畅,荡气回肠之处方显气节与高昂的精神。从还是孩子的“我”看来,宰杀是不公平的、是残忍的,但只要是生命,终究逃脱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自然法则,被赋予象征意味的“永生羊”出自一位哈萨克族女童坦诚面对生命自然与向往未来美好的朴素的情感认知。
    就叶尔克西个人而言,她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叶尔克西同时担当着女儿、儿媳、妻子、母亲和作家等多重家庭和社会角色,在这样的创作心态下,她对哈萨克女性生命的观察和思考就不是肤浅的,而是能够深刻理解并读懂她们的内在精神并将之在作品中升华,具有触人心弦的艺术魅力。”[5]身为女性,叶尔克西的散文创作有股飘逸的草原之风,内含一种轻柔之美,她的每一次讲述都不是虚幻的泛泛而谈,而是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真情书写。散文集《草原火母》立足女性的现代视角,用文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社会与历史过往,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深度内涵与文化传承,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是一曲草原女性趋向自我的心灵史。可以说《草原火母》这部散文集将传统女性的责任融进了哈萨克大草原的诗情画意,随着时代的向前迈进,不仅女性在传统观念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同时男女之间的性别隔阂也逐渐淡化。“酷”是草原女性新气派的一种凝炼和率真表达,是她们在人生思辨中新的体悟,在这里作家将草原文化嵌进了一种主体的意识。哈萨克族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尊老爱幼,彼此和睦相处,在乌托邦似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时空如何变换,都无法动摇他们核心的精神信仰。《永生羊》一文中的小羊羔萨尔巴斯默默承受了生命世界里诸多的不公平,并在死后也将自己的肉奉献给养育它的“我”的家,这里象征了草原女性愿意牺牲自己以延续他人生命的光辉形象。一棵大树,虽在缄默,却力图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以供给叶子的生长所需,“大树的每一片叶子代表一个人”,这里依然表达的是对女性奉献精神的一种歌颂与善意。还有在《天鹅女》《女儿水》《太阳公主》《我生命中的三个女性》等散文中,叶尔克西以或真实的故事、或传奇的神话来刻画不同的女性角色,让读者站在现代意识的边缘一览生活在草原牧场之上女性的不同色彩,在烂漫的历史空间重新审视草原女性特有的生命魅力;当苍劲的西部文化因女性角色的介入显得愈加美丽灵动,一种出自柔美的温情才会构成生命世界的完整光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