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书学”的历史流程及其特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肖瑞峰 石树芳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史记》成书较早研究却相对滞后,《汉书》晚出但在汉魏六朝广泛流行,并于隋唐之际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汉书学”特征渐趋凸显:注音、释义为主;著书、授徒并举;抄撮、抄撰盛行。“汉书学”的繁荣为后起的“文选学”奠定基础,是“文选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 键 词】汉书学/《汉书》/文选学
    【作者简介】肖瑞峰,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杭州310032);石树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史记》与《汉书》是中国史书的两大典范,历来《史》、《汉》对举,班、马并称,然而二者的学术地位在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此起彼伏,境遇迥异。《史记》屡遭非议,《汉书》受到追捧,中唐之前《汉书》影响远超《史记》,并且率先形成影响深远的“汉书学”。
    “汉书学”的兴起与《汉书》的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同《史记》相比,《汉书》具有更多易于流行的先天因素,班固与司马迁在编撰体例、语言风格、修史立场、思想倾向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自黄帝至武帝约三千年的兴衰沿革,《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叙述始高祖终王莽二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两书均有开创之功,然而朝代更迭,时间累积,修撰通史日益困难,断代史优势渐趋凸显。正如刘知几所言:“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①此后列朝正史全部沿袭《汉书》体制,最终导致《史记》一枝独秀,寂寞身后,《汉书》垂范千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焉”。②《史记》本为私撰,怨刺之情贯穿其间,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汉书》堪称首部官修史书,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遭到抵制,班固力求全面展现西汉统一社会的规模与成就,揭示皇权制度的完善与国家壮大的历程。“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③可见宣扬汉室、润色鸿业是《汉书》的重要任务,班固的追求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因此《汉书》获得官方极大的肯定与赞赏。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认为治国修身必读《汉书》,特令其子孙登学习。蜀汉刘备临终遗诏诫子刘禅曰:“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④东晋甚至波及少数民族首领:“(石)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其天资英达如此。”⑤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研习之风愈盛。《三国志·魏书》记载司马朗之父司马防:“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⑥又《晋书·刘宣传》:“每读《汉书》,至《萧何》、《邓禹》传,未曾不反复咏之,曰:‘大丈夫若遭二祖,终不令二公独擅美于前矣。’”⑦《梁书·陆倕传》记载更甚:“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⑧陆倕居然能够一字不差地默写并不常见的章节,足见对《汉书》的精熟程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孩童亦精《汉书》,《南史·韦载传》:“载字德基,少聪慧,笃志好学。年十二,随叔父稜见沛国刘显,显问《汉书》十事,载随问应无疑滞。”⑨韦载年仅十二却能对答如流,表明《汉书》已经普及到童稚阶段。又《博物志》:“汉末发范友明冢,奴犹活。友明,霍光女婿。说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似。此奴常游走于民间,无止住处,今不知所在。”⑩内容虽荒诞离奇,却表明《汉书》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汉书》受到社会各界非同一般的欢迎与喜爱,《汉书》研究已经具有相当良好的民众氛围,为隋唐时期“汉书学”的成熟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