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唐代文化转型与关中文学演进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伟 参加讨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作为社会变化诸多要素中最为敏感的风向标,不仅接受文化转型所产生的影响,而且还以具体活动和实践参与到文化转型的洪流当中,从而在文化转型、社会流动与文学变迁中形成一种合力共振、互涵同构的关系。
    关于唐宋文化转型与文学之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唐宋文学研究的重要言说语境,并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在宏观层面,借鉴史学成果阐释文学转型,为审美现象找到时代根源,并构建完整的阐释体系;在微观层面,对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发展变革的细节予以研究;在中观层面,对文学转向与时代关系予以宏观阐释的基础上,辅以专题研究。上述层面多结合文化转型对文学发展之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对诗、文革新转型本身的过程也做了重点突出的描述,然而多表现出以时间为纬的历时性研究,而对其空间呈现与地域特点尚乏关注,至于探究唐宋文化转型与地域文化、文学之关系,则更显薄弱。
    关中为隋唐京畿之地,文风粲然,李东阳曾称“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由于政治文化地位之特殊,关中无疑是唐宋文化、文学转型之力量的凝聚地与转向的始发地。唐宋文化转型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几乎同步,“长安—开封”既为文化重心东移之轨迹,亦为文化转型的地域呈现。关中作为文化转型的起点与中心,对其地文学活动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界从源头、从底层梳理唐宋文化转型的脉理,也为关中文学之价值言说提供语境支撑。此外,关中作家常以感性之笔将文化生态予以诗性保存,研究文化转型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不仅对唐宋地域文学研究具有场景还原的意义,而且对研究唐代文化与文学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亦具促进作用。将研究视角从“自上而下”切换到“自下而上”,既是研究思路的调整,也是策略与方法的更新。因而,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的多边互镜中重现唐代关中文化文学的历史语境,揭示其文化活动的基层状况及对文化转型的重要价值,用事实和细节勾画唐代关中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就颇显重要了。
    就文化转型与关中文学发展之互涵共融的具体进程而言,文化转型主要是凭借科举取士这一文化杠杆带动文学发展的。在科举制度逐渐普及的大背景下,隋唐社会流动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其中,横向流动主要以地域文化整合为内容,借助关中政治文化中心对全国其他文化区域的辐射和向心力来展开,而纵向流动则主要体现为社会阶层尤其是士庶阶层之间的上下对流。
    在这两股潜在力量的支配与引导下,关中在隋唐时期一改北朝魏周以来右武卑文风气所导致的文学荒漠景象。随着士族力量中央化趋向逐渐加强、魏齐经学文人群体西向入关和南朝梁陈文人群体的由南入北,关中文学群体结构出现剧烈变化,九品中正制的废除使得文士之文学心理渐次庶化和文学版图的重构,都昭示着关中文学繁荣之枢机即将重启,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推动着关中文学领跑全国。比如,伴随士庶身份淡化,中晚唐时期关中文学对雅俗关系的重新思考和作家主体意识的高涨,莫不是在文化转型的影响下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